冻土区生态环境脆弱,而公路路堑开挖会破坏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如何恢复冻土区绿化是实现绿色交通的重要前提。鉴于客土喷播技术在非冻土区具有良好的绿化效果,本文以青海省S102西宁绕城线公路边坡工程为试验段,在该区域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对季冻区路堑边坡进行绿化,并对施工中的关键点进行了总结。工程实践证明,客土喷播植草技术具有施工进度快、绿化效果好的特点,有利于季节冻土区边坡生态环境的快速修复,可为类似地区的边坡绿化恢复工程提供参考。
为啃下我国北方寒旱区困难立地造林保活这块“硬骨头”,总结“冻土坨杯苗造林技术”,介绍研究的立项背景、关键技术内容、主要创新点、与国内外同类技术之比较、应用情况和效益分析等作出扼要介绍,旨在为进一步的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为解决北方寒旱区困难立地造林难题,提出冻土坨杯苗造林技术,就此项研究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包括辽西北地区困难立地冻土坨杯苗造林关键技术、研发情况评价、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估、存在问题及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分析等。
针对我国北方寒旱区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难于保证这个客观实际,研制出一种可于初冬季节造林的冻土坨营养杯大苗造林新技术。试验区面积为133.3hm2,取得了困难立地造林当年成活率平均达到96%、5年后的保存率平均在90%以上的好成绩,与传统老旧的造林模式相比较,每667m2可节省造林费600元。它既适用于在困难立地上营造生态林和"青山工程"建设,亦适用于商品林造林、果树栽植、沙漠治理和城乡园林绿化,有望成为我国北方寒旱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最可宝贵的造林技法。
为了防止多年冻土退化,解决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输油管道工程施工影响区植被恢复问题,通过对大兴安岭历年的火烧迹地、皆伐迹地植被恢复能力调查分析,对照输油管道工程施工影响区范围,确定植被恢复方式、恢复范围以及不同区域植物物种的选择,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层,以控制地热状态变化在一个可接受的限度内,提高工后植被恢复的效果。
寒区油气管道、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占地、建设和开挖对沿线寒区生态环境是一个切割、破碎的过程,对自然植被和下伏冻土造成了很大的扰动.管道泄露引发的油污还可引起植被的退化和死亡.植被覆盖层破坏后改变了原有的地气界面之间的水、热交换条件和力学性质,反过来又可加速引发下伏冻土和线性工程地基的退化.基于保护线性工程地基及下伏冻土的目的,同时顺应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就寒区线性工程的植被恢复问题已经有许多探索和实践.当前,寒区植被恢复注重最低限度的人为介入干预下的自然恢复,根据线性工程沿线土壤、湿度、营养条件、物种分布和丰度,视具体情况选择物种,确定建植方法.阿拉斯加管道和青藏铁路植被恢复上的经验和方法,可为拟建的冻土区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沿线的植被恢复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中文摘要】西南岩溶山区是我国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的两大地区之一,如何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岩石裸露、土层浅薄且常含碎石等特点的西南岩溶山区,土壤水分的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与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本项目通过室内和野外试验,确定土-石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石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阐明土-石坡面不同植被类型的耗水特征,探讨土-石坡面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深入开展西南岩溶山区水循环过程、生态需水、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等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