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白庆抽水蓄能电站是藏东南(玉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中重点实施的抽蓄电站,其下水库右侧岸坡高位发育有3条大型冰川沟槽,沟内堆积着巨量第四纪堆积物,若该槽谷内堆积物发生整体或大范围失稳冲入库内将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如何科学认识槽谷堆积物的稳定性,合理评价其工程影响直接关系到工程库址方案选择。目前关于冰川槽谷堆积体的工程勘察评价无相关技术标准可循,国内外也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类似工程进行经验类比分析。本研究基于槽谷堆积物沉积历史和表观特征、典型植被发育情况、历史卫星影像对比、InSAR技术变形识别进行综合分析,宏观判别堆积物是整体稳定的;同时利用离散-连续耦合及极限平衡方法对2#槽谷堆积物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降雨及地震工况下,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堆积物在重力条件下的变形有限,主要集中于槽谷内地形陡缓交界部位,但不会发生整体或大范围的破坏,只会在前缘陡缓交界区域出现局部变形调整。本研究为高海拔地区冰川槽谷背景下的工程建设、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参考。
卡瓦白庆抽水蓄能电站是藏东南(玉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中重点实施的抽蓄电站,其下水库右侧岸坡高位发育有3条大型冰川沟槽,沟内堆积着巨量第四纪堆积物,若该槽谷内堆积物发生整体或大范围失稳冲入库内将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如何科学认识槽谷堆积物的稳定性,合理评价其工程影响直接关系到工程库址方案选择。目前关于冰川槽谷堆积体的工程勘察评价无相关技术标准可循,国内外也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类似工程进行经验类比分析。本研究基于槽谷堆积物沉积历史和表观特征、典型植被发育情况、历史卫星影像对比、InSAR技术变形识别进行综合分析,宏观判别堆积物是整体稳定的;同时利用离散-连续耦合及极限平衡方法对2#槽谷堆积物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降雨及地震工况下,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堆积物在重力条件下的变形有限,主要集中于槽谷内地形陡缓交界部位,但不会发生整体或大范围的破坏,只会在前缘陡缓交界区域出现局部变形调整。本研究为高海拔地区冰川槽谷背景下的工程建设、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参考。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两条典型的多温山谷冰川,中国北极黄河站冰川考察组于2009年在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GPR测量工作。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结合冰川槽谷数值研究的幂函数模型,本文解算了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的模型参数,根据两条冰川不同断面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冰川槽谷发育的形态特征;分析冰川侵蚀在槽谷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两冰川地形和冰流速差异对冰川槽谷发育的影响,探究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状态与冰流速的关系。结果表明Pedersenbreen冰川槽谷发育优于Austre Lovénbreen冰川,两条冰川槽谷地形更接近于V型而非U型。尽管两条冰川相邻,当前的发育状态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Pedersenbreen冰川流速较快,冰川侵蚀过程以侧蚀作用为主;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流速较慢,冰川侵蚀过程以下蚀作用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两条冰川所处的山谷地形不一致造成的。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两条典型的多温山谷冰川,中国北极黄河站冰川考察组于2009年在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GPR测量工作。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结合冰川槽谷数值研究的幂函数模型,本文解算了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的模型参数,根据两条冰川不同断面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冰川槽谷发育的形态特征;分析冰川侵蚀在槽谷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两冰川地形和冰流速差异对冰川槽谷发育的影响,探究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状态与冰流速的关系。结果表明Pedersenbreen冰川槽谷发育优于Austre Lovénbreen冰川,两条冰川槽谷地形更接近于V型而非U型。尽管两条冰川相邻,当前的发育状态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Pedersenbreen冰川流速较快,冰川侵蚀过程以侧蚀作用为主;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流速较慢,冰川侵蚀过程以下蚀作用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两条冰川所处的山谷地形不一致造成的。
冰川槽谷作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研究其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冰川发育模式和侵蚀特征。本文以唐古拉山中西段为研究区,运用V指数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探讨了区内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川槽谷横剖面的V指数与幂函数b值在槽谷对称的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且典型冰川槽谷横剖面的V指数介于0.20~0.43之间。研究区保存着“箱形”形态的冰川槽谷,其V指数具有接近于1的特征。区内冰川槽谷横剖面V指数0.43的占比33%,表明研究区内呈典型“U”形的槽谷数量最多。此外,北坡主要发育典型“U”形的冰川槽谷,占比高达60%,而南坡各种形态的槽谷数量相当。研究区内山谷冰川发育区、过渡区槽谷呈典型“U”形的占比最多,而冰帽发育区槽谷近似“箱形”的占比最多。应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冰川槽谷形态特征的因素进行评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冰川作用区面积因素和冰川作用正差因素,其次是岩性因素,再次是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因素,最后是冰川性质和槽谷朝向因素。冰川作用区面积因素和坡度因素的交互...
冰川槽谷作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研究其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冰川发育模式和侵蚀特征。本文以唐古拉山中西段为研究区,运用V指数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探讨了区内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川槽谷横剖面的V指数与幂函数b值在槽谷对称的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且典型冰川槽谷横剖面的V指数介于0.20~0.43之间。研究区保存着“箱形”形态的冰川槽谷,其V指数具有接近于1的特征。区内冰川槽谷横剖面V指数0.43的占比33%,表明研究区内呈典型“U”形的槽谷数量最多。此外,北坡主要发育典型“U”形的冰川槽谷,占比高达60%,而南坡各种形态的槽谷数量相当。研究区内山谷冰川发育区、过渡区槽谷呈典型“U”形的占比最多,而冰帽发育区槽谷近似“箱形”的占比最多。应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冰川槽谷形态特征的因素进行评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冰川作用区面积因素和冰川作用正差因素,其次是岩性因素,再次是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因素,最后是冰川性质和槽谷朝向因素。冰川作用区面积因素和坡度因素的交互...
冰川槽谷作为冰川作用区分布最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对其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基于V指数模型及MATLAB半自动提取方法,分析并探讨了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及造成槽谷形态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206条冰川槽谷,大多为"U"形或偏"U"形,长4.5~26km之间,平均宽度1.8km,深200~500m,海拔高度介于5 730~3 274m。槽谷形态横向分布规律:V指数多为0.2~0.3,北东向发育V指数大于0.3的谷地多于西南向,说明东坡槽谷侵蚀程度强于西坡。V指数沿槽谷纵向主要有两种变化趋势:V指数增大,冰川槽谷横剖面"U"形发育特点逐渐增强;V指数减小,冰川槽谷横剖面"U"形发育特点减弱。研究区冰川槽谷发育以侧蚀为主,形态的差异性是冰川自身特性、冰川作用区地形与基岩岩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冰川作用区的平均坡度、平均地形起伏度与古冰川作用区面积是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冰川槽谷作为冰川作用区分布最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对其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基于V指数模型及MATLAB半自动提取方法,分析并探讨了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及造成槽谷形态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206条冰川槽谷,大多为"U"形或偏"U"形,长4.5~26km之间,平均宽度1.8km,深200~500m,海拔高度介于5 730~3 274m。槽谷形态横向分布规律:V指数多为0.2~0.3,北东向发育V指数大于0.3的谷地多于西南向,说明东坡槽谷侵蚀程度强于西坡。V指数沿槽谷纵向主要有两种变化趋势:V指数增大,冰川槽谷横剖面"U"形发育特点逐渐增强;V指数减小,冰川槽谷横剖面"U"形发育特点减弱。研究区冰川槽谷发育以侧蚀为主,形态的差异性是冰川自身特性、冰川作用区地形与基岩岩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冰川作用区的平均坡度、平均地形起伏度与古冰川作用区面积是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