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438

为准确预测并有效控制高寒高海拔地区洞室围岩的稳定性,针对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砂岩进行分级卸荷蠕变试验,揭示砂岩衰减、稳态和加速蠕变3阶段特征;通过引入非线性粘滞元件对牛顿黏性系数进行修正,将冻融循环与三轴卸荷蠕变行为相结合,提出能够表征蠕变全过程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基于ABAQUS用户自定义材料接口完成模型二次开发。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传统西原模型显著提高蠕变行为拟合精度。研究结果可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洞室围岩卸荷蠕变预测与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7-04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区扩底桩锚固特性,采用决定系数对水-热-力耦合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单向冻结条件下扩底桩和直桩的冻拔变形、切向冻胀力、锚固力和锚固因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冻拔量及冻结深度规律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冻结过程中,扩大头所产生的最大锚固力较直桩相同部位所产生的最大摩阻力提升140%.为衡量扩底桩锚固性能,将扩大头的锚固力与切向冻胀力的比值定义为抗冻拔锚固因子,扩底桩锚固因子随冻结深度的变化规律近似于指数分布,直桩锚固因子呈线性变化.

期刊论文 2025-07-02 DOI: 10.13885/j.issn.0455-2059.2025.03.001

径流预报一直是水文工作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了科学预测和田河未来径流的情况,基于和田河基本概况,在构建SWAT-Glacier水文模型和参数设置、多目标率定及效果检验的基础上,对径流量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和水文过程对气象要素的响应进行了探讨。经预测,提出和田河未来径流量呈增长趋势,在2036—2065年径流量平均增幅可达12.52%~14.10%,为新疆河流水文径流预报提供了借鉴。

期刊论文 2025-07-02 DOI: 10.14122/j.cnki.hskj.2025.06.015

径流预报一直是水文工作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了科学预测和田河未来径流的情况,基于和田河基本概况,在构建SWAT-Glacier水文模型和参数设置、多目标率定及效果检验的基础上,对径流量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和水文过程对气象要素的响应进行了探讨。经预测,提出和田河未来径流量呈增长趋势,在2036—2065年径流量平均增幅可达12.52%~14.10%,为新疆河流水文径流预报提供了借鉴。

期刊论文 2025-07-02 DOI: 10.14122/j.cnki.hskj.2025.06.015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冰相生成增加了天然气在储层内的运移难度,因此,增加天然气产量和减少冰的产生对储层内气体运移阻塞影响是冻融水合物储层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以祁连山冻土区DK–2站位储层参数为基础,提出降压与水力压裂协同开发策略。通过数值模拟系统评估压裂带半径(0~5 m)和渗透率(1~1 000 mD)对开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力压裂形成的改性储层区可有效抑制冰相堵塞,加速压力传递与气体运移。当压裂带半径由0增至5.0 m时,天然气30 a的累计产量提升219%,其中前10 a贡献率达54.8%,储层总体分解率为48.7%。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压裂带渗透率超过100 mD后增产效果趋缓,最优压裂半径取4 m。该研究成果为冻土区水合物开采中冰堵效应的工程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了储层改造对提升气水两相运移效率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2025-07-02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区扩底桩锚固特性,采用决定系数对水-热-力耦合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单向冻结条件下扩底桩和直桩的冻拔变形、切向冻胀力、锚固力和锚固因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冻拔量及冻结深度规律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冻结过程中,扩大头所产生的最大锚固力较直桩相同部位所产生的最大摩阻力提升140%.为衡量扩底桩锚固性能,将扩大头的锚固力与切向冻胀力的比值定义为抗冻拔锚固因子,扩底桩锚固因子随冻结深度的变化规律近似于指数分布,直桩锚固因子呈线性变化.

期刊论文 2025-07-02 DOI: 10.13885/j.issn.0455-2059.2025.03.001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 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 × 105、3.41 × 105、2.31 × 105、1.80 × 105 、1.59 × 105 km2。1970s—2010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 × 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 °C,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5-06-20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 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 × 105、3.41 × 105、2.31 × 105、1.80 × 105 、1.59 × 105 km2。1970s—2010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 × 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 °C,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5-06-20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 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 × 105、3.41 × 105、2.31 × 105、1.80 × 105 、1.59 × 105 km2。1970s—2010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 × 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 °C,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5-06-20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 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 × 105、3.41 × 105、2.31 × 105、1.80 × 105 、1.59 × 105 km2。1970s—2010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 × 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 °C,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5-06-20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438条,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