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新疆高山多年冻土区路基结构适用性,对G219新藏公路沿线病害进行调查统计,在试验路段K595+070-K596+270修筑4种路基结构并埋设传感器以监测温度、水分和沉降变形,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各路基结构的评价等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G219沿线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以沉陷、裂缝为主,占比49.03%、27.53%;相比普通路基,热棒路基、片块石路基、通风管路基分别将填料内(地基中)冻土上限提高了4.3 m(1.9 m)、3.5 m(1.2 m)、2.8 m(0.3 m),将地下1 m处沉降值减小了33.5%、14.2%、24.1%,各路基水分场分布规律相似;热棒路基、通风管路基、片块石路基、普通路基的评价指数为0.77、0.71、0.68、0.54,结合评价集可知前三者具有保护高山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作用,路基结构实践适用性依次递减。
针对冻土环境、自然环境和区域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从冻土环境、工程环境、自然环境及区域环境4个方面,建立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塔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确定各因素等级的标准和权重。以青藏直流输电线路的5种典型工况为例进行冻土塔基稳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工程环境对塔基稳定性贡献最大,基础类型及工程措施是塔基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可以对青藏直流输电线路的塔基稳定性进行可靠评价。
为综合评价多年冻土区片石路基工程措施效果,以青海柴木铁路为例,通过分析筛选多年冻土区片石路基工程措施效果评价因子,给出各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工程效果评价分级标准与评价因子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柴木铁路多年冻土区片石路基工程措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柴木铁路多年冻土地区片石路基工程效果评价结果为较好状态的占86.1%,处于一般状态的比例为7.5%,处于较差状态的为6.4%,没有处于良好状态的路段.结合试验断面测温资料,采用模糊方法的评价结果与野外实际观测结果基本相符,说明此方法可运用于多年冻土区片石路基工程措施效果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