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5

气候变暖背景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远离人类活动的偏远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气候、非气候因子以及流域过程的影响错综复杂,使得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研究未取得统一认识。本研究选择云南省维西高山湖聚龙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记录中的粒度、磁化率、元素以及硅藻等,结合气候记录和遥感资料,分析了近180年来聚龙湖沉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970—1996年间区域气温升高,聚龙湖流域覆盖的冰川大面积消融,地化指标(TOC、TN、中值粒径、沉积速率)表明湖泊水动力增强、营养负荷降低;2000年以后区域降水减少、温度持续增加,流域永久性冰川消失,裸地面积增加,元素和磁化率指标表明土壤风化侵蚀增强。研究时段内,聚龙湖硅藻群落主要以Staurosira construens和Staurosirella pinnata占优势。在水动力增强的期间,河流相的Nitzschia spp.和附生Achnanthidiumminutissima相对丰度增加,硅藻主要组成(以PCA第一轴得分表示)在1960s存在突变点,之后保持相对稳定,与流域气候-水文-侵蚀等指标的持续...

期刊论文 2025-02-17

气候变暖背景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远离人类活动的偏远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气候、非气候因子以及流域过程的影响错综复杂,使得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研究未取得统一认识。本研究选择云南省维西高山湖聚龙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记录中的粒度、磁化率、元素以及硅藻等,结合气候记录和遥感资料,分析了近180年来聚龙湖沉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970—1996年间区域气温升高,聚龙湖流域覆盖的冰川大面积消融,地化指标(TOC、TN、中值粒径、沉积速率)表明湖泊水动力增强、营养负荷降低;2000年以后区域降水减少、温度持续增加,流域永久性冰川消失,裸地面积增加,元素和磁化率指标表明土壤风化侵蚀增强。研究时段内,聚龙湖硅藻群落主要以Staurosira construens和Staurosirella pinnata占优势。在水动力增强的期间,河流相的Nitzschia spp.和附生Achnanthidiumminutissima相对丰度增加,硅藻主要组成(以PCA第一轴得分表示)在1960s存在突变点,之后保持相对稳定,与流域气候-水文-侵蚀等指标的持续...

期刊论文 2025-02-17

气候变暖背景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远离人类活动的偏远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气候、非气候因子以及流域过程的影响错综复杂,使得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研究未取得统一认识。本研究选择云南省维西高山湖聚龙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记录中的粒度、磁化率、元素以及硅藻等,结合气候记录和遥感资料,分析了近180年来聚龙湖沉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970—1996年间区域气温升高,聚龙湖流域覆盖的冰川大面积消融,地化指标(TOC、TN、中值粒径、沉积速率)表明湖泊水动力增强、营养负荷降低;2000年以后区域降水减少、温度持续增加,流域永久性冰川消失,裸地面积增加,元素和磁化率指标表明土壤风化侵蚀增强。研究时段内,聚龙湖硅藻群落主要以Staurosira construens和Staurosirella pinnata占优势。在水动力增强的期间,河流相的Nitzschia spp.和附生Achnanthidiumminutissima相对丰度增加,硅藻主要组成(以PCA第一轴得分表示)在1960s存在突变点,之后保持相对稳定,与流域气候-水文-侵蚀等指标的持续...

期刊论文 2025-02-17

气候变暖背景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远离人类活动的偏远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气候、非气候因子以及流域过程的影响错综复杂,使得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研究未取得统一认识。本研究选择云南省维西高山湖聚龙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记录中的粒度、磁化率、元素以及硅藻等,结合气候记录和遥感资料,分析了近180年来聚龙湖沉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970—1996年间区域气温升高,聚龙湖流域覆盖的冰川大面积消融,地化指标(TOC、TN、中值粒径、沉积速率)表明湖泊水动力增强、营养负荷降低;2000年以后区域降水减少、温度持续增加,流域永久性冰川消失,裸地面积增加,元素和磁化率指标表明土壤风化侵蚀增强。研究时段内,聚龙湖硅藻群落主要以Staurosira construens和Staurosirella pinnata占优势。在水动力增强的期间,河流相的Nitzschia spp.和附生Achnanthidiumminutissima相对丰度增加,硅藻主要组成(以PCA第一轴得分表示)在1960s存在突变点,之后保持相对稳定,与流域气候-水文-侵蚀等指标的持续...

期刊论文 2025-02-17

气候变暖背景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远离人类活动的偏远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气候、非气候因子以及流域过程的影响错综复杂,使得高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研究未取得统一认识。本研究选择云南省维西高山湖聚龙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记录中的粒度、磁化率、元素以及硅藻等,结合气候记录和遥感资料,分析了近180年来聚龙湖沉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970—1996年间区域气温升高,聚龙湖流域覆盖的冰川大面积消融,地化指标(TOC、TN、中值粒径、沉积速率)表明湖泊水动力增强、营养负荷降低;2000年以后区域降水减少、温度持续增加,流域永久性冰川消失,裸地面积增加,元素和磁化率指标表明土壤风化侵蚀增强。研究时段内,聚龙湖硅藻群落主要以Staurosira construens和Staurosirella pinnata占优势。在水动力增强的期间,河流相的Nitzschia spp.和附生Achnanthidiumminutissima相对丰度增加,硅藻主要组成(以PCA第一轴得分表示)在1960s存在突变点,之后保持相对稳定,与流域气候-水文-侵蚀等指标的持续...

期刊论文 2025-02-17

横断山区是中国青藏高原跨入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阐明亚洲第四纪古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位于横断山东北部沙鲁里山丘状高原的稻城古冰帽保留了横断山区业已发现的最老冰碛垄,它是研究该区随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时间的关键证据.然而,由于该冰碛垄形成后不断被剥蚀,难以采集合适的冰川漂砾进行宇生核素暴露测年研究.本文尝试采集库照日最老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以及冰碛垄剖面样品进行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结果表明:5个冰碛垄碎屑物质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代为(187.4±1.5)ka至(576.8±4.3)ka,说明冰碛垄受到严重的剥蚀.应用基于剖面样品宇生核素10Be浓度的深度剖面法,通过模拟获得“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继承性核素”数据集,再通过卡方检验拟合得到了最佳冰碛垄的形成年代(626.0±52.5)ka.因此,我们认为库照日最老冰碛垄(E垄)的形成年代大约为0.63M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6阶段.此次冰期发生可能是“昆仑-黄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后发育的第四纪以来的最大冰期.

期刊论文 2023-10-07

横断山区是中国青藏高原跨入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阐明亚洲第四纪古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位于横断山东北部沙鲁里山丘状高原的稻城古冰帽保留了横断山区业已发现的最老冰碛垄,它是研究该区随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时间的关键证据.然而,由于该冰碛垄形成后不断被剥蚀,难以采集合适的冰川漂砾进行宇生核素暴露测年研究.本文尝试采集库照日最老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以及冰碛垄剖面样品进行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结果表明:5个冰碛垄碎屑物质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代为(187.4±1.5)ka至(576.8±4.3)ka,说明冰碛垄受到严重的剥蚀.应用基于剖面样品宇生核素10Be浓度的深度剖面法,通过模拟获得“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继承性核素”数据集,再通过卡方检验拟合得到了最佳冰碛垄的形成年代(626.0±52.5)ka.因此,我们认为库照日最老冰碛垄(E垄)的形成年代大约为0.63M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6阶段.此次冰期发生可能是“昆仑-黄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后发育的第四纪以来的最大冰期.

期刊论文 2023-10-07

横断山区是中国青藏高原跨入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阐明亚洲第四纪古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位于横断山东北部沙鲁里山丘状高原的稻城古冰帽保留了横断山区业已发现的最老冰碛垄,它是研究该区随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时间的关键证据.然而,由于该冰碛垄形成后不断被剥蚀,难以采集合适的冰川漂砾进行宇生核素暴露测年研究.本文尝试采集库照日最老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以及冰碛垄剖面样品进行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结果表明:5个冰碛垄碎屑物质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代为(187.4±1.5)ka至(576.8±4.3)ka,说明冰碛垄受到严重的剥蚀.应用基于剖面样品宇生核素10Be浓度的深度剖面法,通过模拟获得“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继承性核素”数据集,再通过卡方检验拟合得到了最佳冰碛垄的形成年代(626.0±52.5)ka.因此,我们认为库照日最老冰碛垄(E垄)的形成年代大约为0.63M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6阶段.此次冰期发生可能是“昆仑-黄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后发育的第四纪以来的最大冰期.

期刊论文 2023-10-07

基于MOD10A2积雪产品提取横断山区积雪日数及积雪覆盖率等信息,结合横断山区129个地面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及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横断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平均积雪覆盖率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中3月积雪覆盖率最大,为55.04%。海拔3 000m以上的积雪覆盖率较为稳定,海拔1 000~3 000m之间的积雪覆盖率波动较大。受暖湿气流和地形影响,阴坡积雪覆盖率大于阳坡。横断山区积雪日数的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北部山区积雪分布广泛且积雪日数高,南部云贵高原积雪日数低。年均积雪日数介于55.16~79.47d,积雪日数在28.46%的地区呈减少趋势,在21.66%的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呈显著减少和显著增加的地区分别为2.65%和0.68%。中部康定市、九龙县及其周边地区减少趋势明显,北部杂多县—若尔盖县一线的高海拔山地增加趋势明显。积雪日数整体上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气温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杂多县、称多县;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期刊论文 2021-08-25

基于MOD10A2积雪产品提取横断山区积雪日数及积雪覆盖率等信息,结合横断山区129个地面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及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横断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平均积雪覆盖率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中3月积雪覆盖率最大,为55.04%。海拔3 000m以上的积雪覆盖率较为稳定,海拔1 000~3 000m之间的积雪覆盖率波动较大。受暖湿气流和地形影响,阴坡积雪覆盖率大于阳坡。横断山区积雪日数的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北部山区积雪分布广泛且积雪日数高,南部云贵高原积雪日数低。年均积雪日数介于55.16~79.47d,积雪日数在28.46%的地区呈减少趋势,在21.66%的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呈显著减少和显著增加的地区分别为2.65%和0.68%。中部康定市、九龙县及其周边地区减少趋势明显,北部杂多县—若尔盖县一线的高海拔山地增加趋势明显。积雪日数整体上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气温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杂多县、称多县;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期刊论文 2021-08-25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5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