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利用1998—2020年交互式多传感器雪冰制图系统雪盖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近地层气温数据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格点降水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覆盖率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积雪覆盖率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小;雪盖季节内变化进程为1月活跃区域达到最大,此后逐步缩小,夏季最小,春季、秋季为过渡季节;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年内差值约为20℃,1月平均气温最低,且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气温对于青藏高原雪盖分布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标准差大的时期,雪盖次季节变率也对应较大,且在空间分布上两者也较为类似;降水对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期刊论文 2024-10-12

利用1998—2020年交互式多传感器雪冰制图系统雪盖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近地层气温数据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格点降水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覆盖率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积雪覆盖率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小;雪盖季节内变化进程为1月活跃区域达到最大,此后逐步缩小,夏季最小,春季、秋季为过渡季节;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年内差值约为20℃,1月平均气温最低,且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气温对于青藏高原雪盖分布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标准差大的时期,雪盖次季节变率也对应较大,且在空间分布上两者也较为类似;降水对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期刊论文 2024-10-12

回顾了青藏高原雪盖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新进展。高原大部分地区雪盖不稳定且持续时间短,导致高原雪盖具有显著的季节内快速变化特征。局地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内变化是控制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的直接原因,这种直接关系是区域大气环流季节内活动的结果。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还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季节内活动有关,热带季节内振荡、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引起的大气季节内过程可解释部分高原雪盖季节内变率。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通过雪-反照率效应迅速对大气施加影响,雪盖造成的冷异常通过大气平流过程影响高原及其下游地区,造成东亚高空急流和东亚大槽增强。由于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的重要影响,数值预报中高原雪盖的初始场和预报场会影响次季节预报技巧。

期刊论文 2021-12-2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10417009

回顾了青藏高原雪盖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新进展。高原大部分地区雪盖不稳定且持续时间短,导致高原雪盖具有显著的季节内快速变化特征。局地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内变化是控制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的直接原因,这种直接关系是区域大气环流季节内活动的结果。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还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季节内活动有关,热带季节内振荡、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引起的大气季节内过程可解释部分高原雪盖季节内变率。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通过雪-反照率效应迅速对大气施加影响,雪盖造成的冷异常通过大气平流过程影响高原及其下游地区,造成东亚高空急流和东亚大槽增强。由于高原雪盖季节内变化的重要影响,数值预报中高原雪盖的初始场和预报场会影响次季节预报技巧。

期刊论文 2021-12-2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10417009

众多研究表明,秋季积雪的时空演变是次季节尺度气温预测的重要依据,然而其与降水变化的关系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分析发现,在1979/80至2016/17时期,11月前期(1至14日)乌拉尔山地区雪水当量与该年11月15至21日及次年1月6至15日中国南方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乌拉尔山雪水当量在1 1月前期(1至14日)偏少时,可以通过非绝热加热过程增暖其上空大气,表现为显著的陆-气耦合。同时乌拉尔山地区出现准定常Rossby波列,并沿极锋急流向东传播。在11月中期(15至21日),该波列向下游传播至东亚地区,增强了东亚大槽强度,使得中国南方水汽输送强度减弱,降低了该地区的降水强度。在其后的11月22日至次年1月5日,乌拉尔山地区陆-气耦合较弱,其上空环流异常也较弱。在次年1月前期(6至15日),积雪向南扩展至地中海北侧地区,并通过陆-气耦合作用冷却其上方大气。气旋性环流异常出现在欧洲上空,同时伴随着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准定常Rossby波列。该波列加深东亚大槽,并减弱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中国南方冬季次季节尺度降水的预测。

期刊论文 2020-11-13

众多研究表明,秋季积雪的时空演变是次季节尺度气温预测的重要依据,然而其与降水变化的关系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分析发现,在1979/80至2016/17时期,11月前期(1至14日)乌拉尔山地区雪水当量与该年11月15至21日及次年1月6至15日中国南方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乌拉尔山雪水当量在1 1月前期(1至14日)偏少时,可以通过非绝热加热过程增暖其上空大气,表现为显著的陆-气耦合。同时乌拉尔山地区出现准定常Rossby波列,并沿极锋急流向东传播。在11月中期(15至21日),该波列向下游传播至东亚地区,增强了东亚大槽强度,使得中国南方水汽输送强度减弱,降低了该地区的降水强度。在其后的11月22日至次年1月5日,乌拉尔山地区陆-气耦合较弱,其上空环流异常也较弱。在次年1月前期(6至15日),积雪向南扩展至地中海北侧地区,并通过陆-气耦合作用冷却其上方大气。气旋性环流异常出现在欧洲上空,同时伴随着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准定常Rossby波列。该波列加深东亚大槽,并减弱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中国南方冬季次季节尺度降水的预测。

期刊论文 2020-11-13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