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研究表明,秋季积雪的时空演变是次季节尺度气温预测的重要依据,然而其与降水变化的关系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分析发现,在1979/80至2016/17时期,11月前期(1至14日)乌拉尔山地区雪水当量与该年11月15至21日及次年1月6至15日中国南方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乌拉尔山雪水当量在1 1月前期(1至14日)偏少时,可以通过非绝热加热过程增暖其上空大气,表现为显著的陆-气耦合。同时乌拉尔山地区出现准定常Rossby波列,并沿极锋急流向东传播。在11月中期(15至21日),该波列向下游传播至东亚地区,增强了东亚大槽强度,使得中国南方水汽输送强度减弱,降低了该地区的降水强度。在其后的11月22日至次年1月5日,乌拉尔山地区陆-气耦合较弱,其上空环流异常也较弱。在次年1月前期(6至15日),积雪向南扩展至地中海北侧地区,并通过陆-气耦合作用冷却其上方大气。气旋性环流异常出现在欧洲上空,同时伴随着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准定常Rossby波列。该波列加深东亚大槽,并减弱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中国南方冬季次季节尺度降水的预测。
众多研究表明,秋季积雪的时空演变是次季节尺度气温预测的重要依据,然而其与降水变化的关系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分析发现,在1979/80至2016/17时期,11月前期(1至14日)乌拉尔山地区雪水当量与该年11月15至21日及次年1月6至15日中国南方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乌拉尔山雪水当量在1 1月前期(1至14日)偏少时,可以通过非绝热加热过程增暖其上空大气,表现为显著的陆-气耦合。同时乌拉尔山地区出现准定常Rossby波列,并沿极锋急流向东传播。在11月中期(15至21日),该波列向下游传播至东亚地区,增强了东亚大槽强度,使得中国南方水汽输送强度减弱,降低了该地区的降水强度。在其后的11月22日至次年1月5日,乌拉尔山地区陆-气耦合较弱,其上空环流异常也较弱。在次年1月前期(6至15日),积雪向南扩展至地中海北侧地区,并通过陆-气耦合作用冷却其上方大气。气旋性环流异常出现在欧洲上空,同时伴随着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准定常Rossby波列。该波列加深东亚大槽,并减弱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中国南方冬季次季节尺度降水的预测。
众多研究表明,秋季积雪的时空演变是次季节尺度气温预测的重要依据,然而其与降水变化的关系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分析发现,在1979/80至2016/17时期,11月前期(1至14日)乌拉尔山地区雪水当量与该年11月15至21日及次年1月6至15日中国南方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乌拉尔山雪水当量在1 1月前期(1至14日)偏少时,可以通过非绝热加热过程增暖其上空大气,表现为显著的陆-气耦合。同时乌拉尔山地区出现准定常Rossby波列,并沿极锋急流向东传播。在11月中期(15至21日),该波列向下游传播至东亚地区,增强了东亚大槽强度,使得中国南方水汽输送强度减弱,降低了该地区的降水强度。在其后的11月22日至次年1月5日,乌拉尔山地区陆-气耦合较弱,其上空环流异常也较弱。在次年1月前期(6至15日),积雪向南扩展至地中海北侧地区,并通过陆-气耦合作用冷却其上方大气。气旋性环流异常出现在欧洲上空,同时伴随着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准定常Rossby波列。该波列加深东亚大槽,并减弱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中国南方冬季次季节尺度降水的预测。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IAP9LCo LM,通过两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了欧亚大陆积雪对我国春季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一组试验为常规后报试验,积雪是由模式陆面过程预报得到的,另一组试验为积雪试验,模式积分过程中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由微波遥感积雪资料替代,一天替换一次。通过分析两组试验后报结果的差异,来考察欧亚大陆积雪对我国春季(3~5月)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欧亚大陆积雪模拟水平的改善能提高春季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场(海平面气压场和中、高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报性,模式对我国春季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可预报能力也有显著增强。对我国春季降水,虽然预报技巧较低,但引入较真实的欧亚积雪作用后,由于中高纬环流场预报技巧的改进导致降水的预测能力也有所改进。个例分析也表明,欧亚中高纬春季积雪异常模拟水平的改善导致了欧亚中高纬贝加尔湖及以南区域环流场可预报性的提高,最终使中国东部区域春季气候异常模拟技巧得以改善。以上结果也证实,欧亚大陆积雪是影响东亚区域春季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要提高模式对中国春季气候的预报技巧,积雪模拟水平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IAP9LCo LM,通过两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了欧亚大陆积雪对我国春季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一组试验为常规后报试验,积雪是由模式陆面过程预报得到的,另一组试验为积雪试验,模式积分过程中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由微波遥感积雪资料替代,一天替换一次。通过分析两组试验后报结果的差异,来考察欧亚大陆积雪对我国春季(3~5月)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欧亚大陆积雪模拟水平的改善能提高春季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场(海平面气压场和中、高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报性,模式对我国春季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可预报能力也有显著增强。对我国春季降水,虽然预报技巧较低,但引入较真实的欧亚积雪作用后,由于中高纬环流场预报技巧的改进导致降水的预测能力也有所改进。个例分析也表明,欧亚中高纬春季积雪异常模拟水平的改善导致了欧亚中高纬贝加尔湖及以南区域环流场可预报性的提高,最终使中国东部区域春季气候异常模拟技巧得以改善。以上结果也证实,欧亚大陆积雪是影响东亚区域春季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要提高模式对中国春季气候的预报技巧,积雪模拟水平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IAP9LCo LM,通过两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了欧亚大陆积雪对我国春季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一组试验为常规后报试验,积雪是由模式陆面过程预报得到的,另一组试验为积雪试验,模式积分过程中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由微波遥感积雪资料替代,一天替换一次。通过分析两组试验后报结果的差异,来考察欧亚大陆积雪对我国春季(3~5月)气候可预报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欧亚大陆积雪模拟水平的改善能提高春季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场(海平面气压场和中、高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报性,模式对我国春季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可预报能力也有显著增强。对我国春季降水,虽然预报技巧较低,但引入较真实的欧亚积雪作用后,由于中高纬环流场预报技巧的改进导致降水的预测能力也有所改进。个例分析也表明,欧亚中高纬春季积雪异常模拟水平的改善导致了欧亚中高纬贝加尔湖及以南区域环流场可预报性的提高,最终使中国东部区域春季气候异常模拟技巧得以改善。以上结果也证实,欧亚大陆积雪是影响东亚区域春季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要提高模式对中国春季气候的预报技巧,积雪模拟水平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