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954—2022年四平市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积雪深度、极大风速、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累积、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四平市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四平市暴雪过程综合指数、暴雪过程评估等级指标。结果表明:近69年来,四平年平均暴雪过程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 d/10a。暴雪过程年际变化明显,1954-1963年、1968-1973年、1992-1995年为偏少年份;1996-2013年、2018—2022年为偏多年份。暴雪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11月和4月,其中3月最多(占24.9%),11月次多(占24.4%)。年平均暴雪过程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北部孤家子站为暴雪的高发区。利用暴雪过程综合指数可以对每次暴雪过程的历史排位、强度等级等进行评估,可作为雪灾气象服务的一种手段。
利用1954—2022年四平市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积雪深度、极大风速、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累积、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四平市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四平市暴雪过程综合指数、暴雪过程评估等级指标。结果表明:近69年来,四平年平均暴雪过程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 d/10a。暴雪过程年际变化明显,1954-1963年、1968-1973年、1992-1995年为偏少年份;1996-2013年、2018—2022年为偏多年份。暴雪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11月和4月,其中3月最多(占24.9%),11月次多(占24.4%)。年平均暴雪过程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北部孤家子站为暴雪的高发区。利用暴雪过程综合指数可以对每次暴雪过程的历史排位、强度等级等进行评估,可作为雪灾气象服务的一种手段。
利用1954—2022年四平市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积雪深度、极大风速、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累积、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四平市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四平市暴雪过程综合指数、暴雪过程评估等级指标。结果表明:近69年来,四平年平均暴雪过程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 d/10a。暴雪过程年际变化明显,1954-1963年、1968-1973年、1992-1995年为偏少年份;1996-2013年、2018—2022年为偏多年份。暴雪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11月和4月,其中3月最多(占24.9%),11月次多(占24.4%)。年平均暴雪过程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北部孤家子站为暴雪的高发区。利用暴雪过程综合指数可以对每次暴雪过程的历史排位、强度等级等进行评估,可作为雪灾气象服务的一种手段。
利用青海省囊谦国家基准气象站1960—2017年冻土、气温、地表温度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囊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囊谦最大冻土深度近58年来以-2.69 cm/10年的倾向率减少,1991年出现了1次由大变小的突变,1992年后以极显著的趋势在减小,消融日21世纪初比20世纪提前了1个月。年代际变化特征为,20世纪60~70年代最大冻结深度处于相对减小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增大,90年至21世纪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减少。
利用青海省囊谦国家基准气象站1960—2017年冻土、气温、地表温度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囊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囊谦最大冻土深度近58年来以-2.69 cm/10年的倾向率减少,1991年出现了1次由大变小的突变,1992年后以极显著的趋势在减小,消融日21世纪初比20世纪提前了1个月。年代际变化特征为,20世纪60~70年代最大冻结深度处于相对减小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增大,90年至21世纪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减少。
利用青海省囊谦国家基准气象站1960—2017年冻土、气温、地表温度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囊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囊谦最大冻土深度近58年来以-2.69 cm/10年的倾向率减少,1991年出现了1次由大变小的突变,1992年后以极显著的趋势在减小,消融日21世纪初比20世纪提前了1个月。年代际变化特征为,20世纪60~70年代最大冻结深度处于相对减小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增大,90年至21世纪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