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8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4-07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4-07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4-07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系统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气反演模型)不同方法的研究,当前碳汇大小为每年26.5~33.7 Tg C,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9.9%~19.6%;未来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管理措施加强情景下,到2060年碳汇有望实现倍增,达到每年53.0~63.7 Tg C。但高原碳汇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聚焦在减少土壤碳汇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汇功能影响、冻土碳库脆弱性、退化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与途径、水体碳源汇功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等方面;通过补齐高原关键区域观测短板、研发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模型-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以准确揭示青藏高原碳汇现状与未来趋势,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

期刊论文 2023-04-07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系统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气反演模型)不同方法的研究,当前碳汇大小为每年26.5~33.7 Tg C,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9.9%~19.6%;未来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管理措施加强情景下,到2060年碳汇有望实现倍增,达到每年53.0~63.7 Tg C。但高原碳汇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聚焦在减少土壤碳汇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汇功能影响、冻土碳库脆弱性、退化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与途径、水体碳源汇功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等方面;通过补齐高原关键区域观测短板、研发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模型-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以准确揭示青藏高原碳汇现状与未来趋势,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

期刊论文 2023-04-0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