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2

开展水资源演变趋势分析,有助于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而科学配置水资源。文章以和田河为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河川径流变化,并基于SWAT模型,对和田河未来径流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小,离差系数cv为0.22,主要是由于冰川固体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径流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旱、夏洪、秋冬枯的特点,夏季径流量约占多年平均的73.43%;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未来径流均呈现出大幅增加趋势。研究成果为指导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3

开展水资源演变趋势分析,有助于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而科学配置水资源。文章以和田河为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河川径流变化,并基于SWAT模型,对和田河未来径流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小,离差系数cv为0.22,主要是由于冰川固体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径流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旱、夏洪、秋冬枯的特点,夏季径流量约占多年平均的73.43%;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未来径流均呈现出大幅增加趋势。研究成果为指导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3

开展水资源演变趋势分析,有助于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而科学配置水资源。文章以和田河为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河川径流变化,并基于SWAT模型,对和田河未来径流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小,离差系数cv为0.22,主要是由于冰川固体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径流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旱、夏洪、秋冬枯的特点,夏季径流量约占多年平均的73.43%;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未来径流均呈现出大幅增加趋势。研究成果为指导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3

开展水资源演变趋势分析,有助于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而科学配置水资源。文章以和田河为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河川径流变化,并基于SWAT模型,对和田河未来径流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小,离差系数cv为0.22,主要是由于冰川固体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径流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旱、夏洪、秋冬枯的特点,夏季径流量约占多年平均的73.43%;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未来径流均呈现出大幅增加趋势。研究成果为指导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3

开展水资源演变趋势分析,有助于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而科学配置水资源。文章以和田河为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河川径流变化,并基于SWAT模型,对和田河未来径流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小,离差系数cv为0.22,主要是由于冰川固体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径流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旱、夏洪、秋冬枯的特点,夏季径流量约占多年平均的73.43%;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未来径流均呈现出大幅增加趋势。研究成果为指导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3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

期刊论文 2023-10-11 DOI: 10.13679/j.jdyj.20230019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

期刊论文 2023-10-11 DOI: 10.13679/j.jdyj.20230019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

期刊论文 2023-10-11 DOI: 10.13679/j.jdyj.20230019

海冰上积雪的分布是影响海冰与大气能量交换以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的CMIP6气候模式(如CESM2和NESM3)采用定常的积雪密度,而专注于模拟雪厚度和密度变化的模式(如SnowModelLG)则采用经验的变化雪密度公式。对比CryoSat-2卫星观测的积雪厚度发现,从积雪厚度的空间分布与平均值难以判断出变化雪密度对北冰洋积雪厚度模拟产生何种影响,对于变化雪密度模拟积雪厚度的改进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随气温、风速等因子变化的雪密度经验公式模型,并利用SNOTEL单站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对不同影响因子设计如下敏感性实验:A.考虑所有气象因子的变化雪密度模型;B.常数雪密度模型;C.在A中不考虑风对密实化的影响;D.在A中不考虑气温对密实化的影响。实验A、B、C和D诊断计算的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5月10日积雪厚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2 cm、4.8 cm、25.9 cm和4.2 cm。结果表明,变化雪密度方案A模拟的积雪密度、厚度在平均值上与常数雪密度的结果接近,但其模拟的积雪厚度均方根误差最小,并且能够模拟出积雪厚度在几天到十几天时间尺度上的高频变化,同时减小...

期刊论文 2022-07-05

海冰上积雪的分布是影响海冰与大气能量交换以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的CMIP6气候模式(如CESM2和NESM3)采用定常的积雪密度,而专注于模拟雪厚度和密度变化的模式(如SnowModelLG)则采用经验的变化雪密度公式。对比CryoSat-2卫星观测的积雪厚度发现,从积雪厚度的空间分布与平均值难以判断出变化雪密度对北冰洋积雪厚度模拟产生何种影响,对于变化雪密度模拟积雪厚度的改进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随气温、风速等因子变化的雪密度经验公式模型,并利用SNOTEL单站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对不同影响因子设计如下敏感性实验:A.考虑所有气象因子的变化雪密度模型;B.常数雪密度模型;C.在A中不考虑风对密实化的影响;D.在A中不考虑气温对密实化的影响。实验A、B、C和D诊断计算的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5月10日积雪厚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2 cm、4.8 cm、25.9 cm和4.2 cm。结果表明,变化雪密度方案A模拟的积雪密度、厚度在平均值上与常数雪密度的结果接近,但其模拟的积雪厚度均方根误差最小,并且能够模拟出积雪厚度在几天到十几天时间尺度上的高频变化,同时减小...

期刊论文 2022-07-05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2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