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一颗行星,它曾经存在活跃的水活动历史,现今火星稀薄的大气和寒冷干旱的气候使得液态水很难存在于火星表面,火星上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在南北两极和中纬度区域分布并形成沉积地貌类型.随着国内外深空探测任务的逐年增多,火星上的水冰环境与宜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极区冰盖、中纬度冰川作用地貌和浅地表水冰升华地貌为重点,对它们的形貌特征、分布情况、成因机制以及与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介绍和剖析.火星中纬度地区水冰地貌的分布与自转轴倾角有关,当火星处于高倾角时,极区水冰会向中纬度表面转移,此时火星转变为寒冷的冰期,中纬度水冰环境区域增加;反之,则极区冰盖区域增加.因此,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周期性改变引起气候的改变,从而导致形成了水冰在火星表面不断重新分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极区到中高纬度区域水冰阶段性的富集.通过对火星水冰分布特征的总结,加深了对火星水冰环境的认识,同时结合火星水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展望.火星水冰地貌与火星宜居环境以及生命赋存形式息息相关,对火星水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气候演化历史、宜居环境情况等以及为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撑.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一颗行星,它曾经存在活跃的水活动历史,现今火星稀薄的大气和寒冷干旱的气候使得液态水很难存在于火星表面,火星上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在南北两极和中纬度区域分布并形成沉积地貌类型.随着国内外深空探测任务的逐年增多,火星上的水冰环境与宜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极区冰盖、中纬度冰川作用地貌和浅地表水冰升华地貌为重点,对它们的形貌特征、分布情况、成因机制以及与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介绍和剖析.火星中纬度地区水冰地貌的分布与自转轴倾角有关,当火星处于高倾角时,极区水冰会向中纬度表面转移,此时火星转变为寒冷的冰期,中纬度水冰环境区域增加;反之,则极区冰盖区域增加.因此,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周期性改变引起气候的改变,从而导致形成了水冰在火星表面不断重新分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极区到中高纬度区域水冰阶段性的富集.通过对火星水冰分布特征的总结,加深了对火星水冰环境的认识,同时结合火星水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展望.火星水冰地貌与火星宜居环境以及生命赋存形式息息相关,对火星水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气候演化历史、宜居环境情况等以及为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撑.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一颗行星,它曾经存在活跃的水活动历史,现今火星稀薄的大气和寒冷干旱的气候使得液态水很难存在于火星表面,火星上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在南北两极和中纬度区域分布并形成沉积地貌类型.随着国内外深空探测任务的逐年增多,火星上的水冰环境与宜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极区冰盖、中纬度冰川作用地貌和浅地表水冰升华地貌为重点,对它们的形貌特征、分布情况、成因机制以及与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介绍和剖析.火星中纬度地区水冰地貌的分布与自转轴倾角有关,当火星处于高倾角时,极区水冰会向中纬度表面转移,此时火星转变为寒冷的冰期,中纬度水冰环境区域增加;反之,则极区冰盖区域增加.因此,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周期性改变引起气候的改变,从而导致形成了水冰在火星表面不断重新分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极区到中高纬度区域水冰阶段性的富集.通过对火星水冰分布特征的总结,加深了对火星水冰环境的认识,同时结合火星水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展望.火星水冰地貌与火星宜居环境以及生命赋存形式息息相关,对火星水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气候演化历史、宜居环境情况等以及为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撑.
当前,南极冰盖的季节性消融与扩张影响着西风带的位置、西风的强度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降水和陆表风化剥蚀.中新世是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过渡的重要时期,期间伴随着东南极冰盖的大规模消融与扩张以及最终永久性冰盖的形成,且当时的澳大利亚较现今更接近南极地区,进而使其成为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冰冻圈间耦合关系的理想靶区.基于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69航次U1516站位沉积物碎屑态组分物质堆积速率、粒度、黏土矿物和元素组成的综合性测试分析,我们重建了中新世构造时间尺度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陆表风化剥蚀与气候演化历史:早、中中新世(22~12.7Ma)时澳大利亚西南部气候干燥,陆表风化作用弱,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量小; 12.7~8Ma时澳大利亚西南部降水增多,陆表风化作用增强,河流入海量增加.这与前人在附近站位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可能指示着: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期(约14.8~12.8Ma)东南极冰盖扩张,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促进了南极周边地区海冰的发育,使得西风带位置北移且西风强度增强,进而为澳大利亚西南部带来更多的降水.另外,我们还发现中新世南亚季风与西风带的演化同步,表明当时的南亚季风系...
当前,南极冰盖的季节性消融与扩张影响着西风带的位置、西风的强度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降水和陆表风化剥蚀.中新世是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过渡的重要时期,期间伴随着东南极冰盖的大规模消融与扩张以及最终永久性冰盖的形成,且当时的澳大利亚较现今更接近南极地区,进而使其成为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冰冻圈间耦合关系的理想靶区.基于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69航次U1516站位沉积物碎屑态组分物质堆积速率、粒度、黏土矿物和元素组成的综合性测试分析,我们重建了中新世构造时间尺度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陆表风化剥蚀与气候演化历史:早、中中新世(22~12.7Ma)时澳大利亚西南部气候干燥,陆表风化作用弱,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量小; 12.7~8Ma时澳大利亚西南部降水增多,陆表风化作用增强,河流入海量增加.这与前人在附近站位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可能指示着: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期(约14.8~12.8Ma)东南极冰盖扩张,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促进了南极周边地区海冰的发育,使得西风带位置北移且西风强度增强,进而为澳大利亚西南部带来更多的降水.另外,我们还发现中新世南亚季风与西风带的演化同步,表明当时的南亚季风系...
当前,南极冰盖的季节性消融与扩张影响着西风带的位置、西风的强度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降水和陆表风化剥蚀.中新世是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过渡的重要时期,期间伴随着东南极冰盖的大规模消融与扩张以及最终永久性冰盖的形成,且当时的澳大利亚较现今更接近南极地区,进而使其成为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冰冻圈间耦合关系的理想靶区.基于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69航次U1516站位沉积物碎屑态组分物质堆积速率、粒度、黏土矿物和元素组成的综合性测试分析,我们重建了中新世构造时间尺度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陆表风化剥蚀与气候演化历史:早、中中新世(22~12.7Ma)时澳大利亚西南部气候干燥,陆表风化作用弱,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量小; 12.7~8Ma时澳大利亚西南部降水增多,陆表风化作用增强,河流入海量增加.这与前人在附近站位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可能指示着: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期(约14.8~12.8Ma)东南极冰盖扩张,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促进了南极周边地区海冰的发育,使得西风带位置北移且西风强度增强,进而为澳大利亚西南部带来更多的降水.另外,我们还发现中新世南亚季风与西风带的演化同步,表明当时的南亚季风系...
火星是太阳系中早期演化历史与地球非常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了解火星的古气候环境以及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火星的水环境历史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火星历史上水对火星表面的改造痕迹介绍了水在火星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水流、冰川、古湖泊与古海洋等与火星表面地形地貌演化以及矿物岩石形成与迁移过程等密切相关,它们的发育与消失受到火星古气候变迁的影响。关于火星古气候是暖湿还是干冷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以确定至少有短暂且持续的暖湿时期提供了水的活动条件。现今的火星表面寒冷干旱,但是火星的地下储存了冰层甚至可能有地下湖泊。随着近年来火星探测任务越来越频繁,人们将会在火星水演化历史上有更多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