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MOD10A1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65, p0.5, 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利用MOD10A1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65, p0.5, 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利用MOD10A1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65, p0.5, 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活动层是多年冻土和大气之间的缓冲层,对气候波动十分敏感,其冻融变化对多年冻土区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CMFD和陆面过程模式CLM5.0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1980–2020年活动层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活动层厚度在2000年后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青藏高原整体活动层厚度由1980–1999的2.54 m减少到2000–2020年的2.28 m.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西部的多年冻土区,与东部相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厚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而不是年代际变化.此外,活动层面积在2000年也发生了年代际突变,之前持续下降,但之后几乎没有变化.本文还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区域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这反映了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响应.
活动层是多年冻土和大气之间的缓冲层,对气候波动十分敏感,其冻融变化对多年冻土区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CMFD和陆面过程模式CLM5.0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1980–2020年活动层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活动层厚度在2000年后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青藏高原整体活动层厚度由1980–1999的2.54 m减少到2000–2020年的2.28 m.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西部的多年冻土区,与东部相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厚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而不是年代际变化.此外,活动层面积在2000年也发生了年代际突变,之前持续下降,但之后几乎没有变化.本文还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区域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这反映了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响应.
活动层是多年冻土和大气之间的缓冲层,对气候波动十分敏感,其冻融变化对多年冻土区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CMFD和陆面过程模式CLM5.0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1980–2020年活动层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活动层厚度在2000年后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青藏高原整体活动层厚度由1980–1999的2.54 m减少到2000–2020年的2.28 m.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西部的多年冻土区,与东部相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厚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而不是年代际变化.此外,活动层面积在2000年也发生了年代际突变,之前持续下降,但之后几乎没有变化.本文还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区域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这反映了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响应.
基于长白山人参核心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参种植区越冬期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气候特征,以期为人参越冬冻害防御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长白山人参种植区越冬期间平均气温为-10.3~-6.1℃,平均最高气温为-3.7~0.5℃,平均最低气温为-16.1~-11.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3.2~-27.5℃,平均降水量为49.4~276.4 mm,平均日照时数多为840~895 h。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气温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升高或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长白山人参越冬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在66.1~130.0 c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时间多在2月中旬—3月中旬;土壤平均冻结时间多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化通时间多在4月上旬—5月下旬,封冻期为143~221 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7.2~52.0 cm,积雪覆盖时间多为110~135 d。人参越冬期最冷时段5 cm土壤极端最低地温多在-17.1~-9.7℃,5~20 cm各层地温多在-13.0~0.0℃。
基于长白山人参核心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参种植区越冬期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气候特征,以期为人参越冬冻害防御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长白山人参种植区越冬期间平均气温为-10.3~-6.1℃,平均最高气温为-3.7~0.5℃,平均最低气温为-16.1~-11.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3.2~-27.5℃,平均降水量为49.4~276.4 mm,平均日照时数多为840~895 h。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气温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升高或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长白山人参越冬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在66.1~130.0 c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时间多在2月中旬—3月中旬;土壤平均冻结时间多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化通时间多在4月上旬—5月下旬,封冻期为143~221 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7.2~52.0 cm,积雪覆盖时间多为110~135 d。人参越冬期最冷时段5 cm土壤极端最低地温多在-17.1~-9.7℃,5~20 cm各层地温多在-13.0~0.0℃。
基于长白山人参核心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参种植区越冬期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气候特征,以期为人参越冬冻害防御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长白山人参种植区越冬期间平均气温为-10.3~-6.1℃,平均最高气温为-3.7~0.5℃,平均最低气温为-16.1~-11.3℃,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3.2~-27.5℃,平均降水量为49.4~276.4 mm,平均日照时数多为840~895 h。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气温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升高或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长白山人参越冬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在66.1~130.0 c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时间多在2月中旬—3月中旬;土壤平均冻结时间多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化通时间多在4月上旬—5月下旬,封冻期为143~221 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7.2~52.0 cm,积雪覆盖时间多为110~135 d。人参越冬期最冷时段5 cm土壤极端最低地温多在-17.1~-9.7℃,5~20 cm各层地温多在-13.0~0.0℃。
利用1954—2022年四平市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积雪深度、极大风速、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累积、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四平市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四平市暴雪过程综合指数、暴雪过程评估等级指标。结果表明:近69年来,四平年平均暴雪过程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 d/10a。暴雪过程年际变化明显,1954-1963年、1968-1973年、1992-1995年为偏少年份;1996-2013年、2018—2022年为偏多年份。暴雪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11月和4月,其中3月最多(占24.9%),11月次多(占24.4%)。年平均暴雪过程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北部孤家子站为暴雪的高发区。利用暴雪过程综合指数可以对每次暴雪过程的历史排位、强度等级等进行评估,可作为雪灾气象服务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