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A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2012-2024年7月西藏七地市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积雪厚度、风向和太阳辐射六类气象数据,统计分析西藏七地市近12年气象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具有季节周期性,平均温度处于±1℃范围波动,全区温度以0.12℃/5a速率上升;降水量整体以5.69mm/5a速率增加,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规律:高山峡谷区(林芝、昌都)>卫藏区(山南、拉萨、日喀则)>牧区(那曲、阿里);全区降雪量以2.1mm/5a速率增加,各地区每年降雪量和积雪深度遵循一定的规律:林芝>那曲>昌都>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相对湿度以1.89%/5a速率增加,随经度升高形成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全区变“湿暖”趋势明显;西藏风力资源丰富但因被群山环抱的特殊地势导致风向单一;太阳辐射年际变化不明显,随纬度增加自东南方向西北方递增。
基于ERA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2012-2024年7月西藏七地市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积雪厚度、风向和太阳辐射六类气象数据,统计分析西藏七地市近12年气象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具有季节周期性,平均温度处于±1℃范围波动,全区温度以0.12℃/5a速率上升;降水量整体以5.69mm/5a速率增加,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规律:高山峡谷区(林芝、昌都)>卫藏区(山南、拉萨、日喀则)>牧区(那曲、阿里);全区降雪量以2.1mm/5a速率增加,各地区每年降雪量和积雪深度遵循一定的规律:林芝>那曲>昌都>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相对湿度以1.89%/5a速率增加,随经度升高形成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全区变“湿暖”趋势明显;西藏风力资源丰富但因被群山环抱的特殊地势导致风向单一;太阳辐射年际变化不明显,随纬度增加自东南方向西北方递增。
基于ERA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2012-2024年7月西藏七地市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积雪厚度、风向和太阳辐射六类气象数据,统计分析西藏七地市近12年气象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具有季节周期性,平均温度处于±1℃范围波动,全区温度以0.12℃/5a速率上升;降水量整体以5.69mm/5a速率增加,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规律:高山峡谷区(林芝、昌都)>卫藏区(山南、拉萨、日喀则)>牧区(那曲、阿里);全区降雪量以2.1mm/5a速率增加,各地区每年降雪量和积雪深度遵循一定的规律:林芝>那曲>昌都>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相对湿度以1.89%/5a速率增加,随经度升高形成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全区变“湿暖”趋势明显;西藏风力资源丰富但因被群山环抱的特殊地势导致风向单一;太阳辐射年际变化不明显,随纬度增加自东南方向西北方递增。
基于青藏高原逐日积雪深度和地表太阳辐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几十年雪深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深度在1970s和1980s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s中期之后开始减少,2000年后高原雪深仍然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域位于羌塘高原,显著增加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以及高原中东部高海拔地区。雪深由少雪期到多雪期的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60s中期至1970s初,由多雪期到少雪期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90s末期至2000s初。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雪深存在13~17 a左右的周期变化,而东部地区存在3~7 a左右的周期变化。地表太阳辐射的减少是高原1970s和1980s积雪增加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1990s中后期气温的显著增加是积雪减少的主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性,降水量与积雪整体呈正相关性,在温度相对较低,地表太阳辐射较低的情况下,降水量的增减对积雪的影响更明显。
基于青藏高原逐日积雪深度和地表太阳辐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几十年雪深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深度在1970s和1980s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s中期之后开始减少,2000年后高原雪深仍然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域位于羌塘高原,显著增加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以及高原中东部高海拔地区。雪深由少雪期到多雪期的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60s中期至1970s初,由多雪期到少雪期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90s末期至2000s初。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雪深存在13~17 a左右的周期变化,而东部地区存在3~7 a左右的周期变化。地表太阳辐射的减少是高原1970s和1980s积雪增加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1990s中后期气温的显著增加是积雪减少的主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性,降水量与积雪整体呈正相关性,在温度相对较低,地表太阳辐射较低的情况下,降水量的增减对积雪的影响更明显。
基于青藏高原逐日积雪深度和地表太阳辐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几十年雪深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深度在1970s和1980s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s中期之后开始减少,2000年后高原雪深仍然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域位于羌塘高原,显著增加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以及高原中东部高海拔地区。雪深由少雪期到多雪期的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60s中期至1970s初,由多雪期到少雪期突变时间主要处于1990s末期至2000s初。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雪深存在13~17 a左右的周期变化,而东部地区存在3~7 a左右的周期变化。地表太阳辐射的减少是高原1970s和1980s积雪增加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1990s中后期气温的显著增加是积雪减少的主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性,降水量与积雪整体呈正相关性,在温度相对较低,地表太阳辐射较低的情况下,降水量的增减对积雪的影响更明显。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