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高寒植被生长和分布与其潜在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特征密切相关。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源区植被覆盖迅速提升,大量高寒草甸演化为沼泽草甸,对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采集2021年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流域典型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植物样品,获取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探究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水δ18O变幅最大,降水次之,土壤水、根系水变幅最小,叶片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受蒸发分馏效应影响最大,此外,植物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远小于地区大气降水线,也反映出蒸腾作用下同位素富集现象;相比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水更加富集δ18O,高寒草甸蒸腾作用更强烈;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较为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其中,0~5 cm深度土壤水的贡献比例最大,均超过22%;坡位因素对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不同坡位草甸0~5 cm土壤水的用水贡献均为最大,可见浅层土壤水为植物根系水的主要来源,当浅层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需水时,植物根系会吸收较深层的土壤水。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25.20240959

高寒植被生长和分布与其潜在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特征密切相关。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源区植被覆盖迅速提升,大量高寒草甸演化为沼泽草甸,对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采集2021年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流域典型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植物样品,获取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探究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水δ18O变幅最大,降水次之,土壤水、根系水变幅最小,叶片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受蒸发分馏效应影响最大,此外,植物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远小于地区大气降水线,也反映出蒸腾作用下同位素富集现象;相比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水更加富集δ18O,高寒草甸蒸腾作用更强烈;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较为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其中,0~5 cm深度土壤水的贡献比例最大,均超过22%;坡位因素对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不同坡位草甸0~5 cm土壤水的用水贡献均为最大,可见浅层土壤水为植物根系水的主要来源,当浅层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需水时,植物根系会吸收较深层的土壤水。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25.20240959

高寒植被生长和分布与其潜在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特征密切相关。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源区植被覆盖迅速提升,大量高寒草甸演化为沼泽草甸,对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采集2021年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流域典型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植物样品,获取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探究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水δ18O变幅最大,降水次之,土壤水、根系水变幅最小,叶片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受蒸发分馏效应影响最大,此外,植物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远小于地区大气降水线,也反映出蒸腾作用下同位素富集现象;相比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水更加富集δ18O,高寒草甸蒸腾作用更强烈;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较为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其中,0~5 cm深度土壤水的贡献比例最大,均超过22%;坡位因素对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不同坡位草甸0~5 cm土壤水的用水贡献均为最大,可见浅层土壤水为植物根系水的主要来源,当浅层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需水时,植物根系会吸收较深层的土壤水。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25.20240959

高寒植被生长和分布与其潜在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特征密切相关。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源区植被覆盖迅速提升,大量高寒草甸演化为沼泽草甸,对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采集2021年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流域典型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植物样品,获取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探究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水δ18O变幅最大,降水次之,土壤水、根系水变幅最小,叶片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受蒸发分馏效应影响最大,此外,植物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远小于地区大气降水线,也反映出蒸腾作用下同位素富集现象;相比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水更加富集δ18O,高寒草甸蒸腾作用更强烈;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较为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其中,0~5 cm深度土壤水的贡献比例最大,均超过22%;坡位因素对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不同坡位草甸0~5 cm土壤水的用水贡献均为最大,可见浅层土壤水为植物根系水的主要来源,当浅层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需水时,植物根系会吸收较深层的土壤水。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25.20240959

高寒植被生长和分布与其潜在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特征密切相关。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源区植被覆盖迅速提升,大量高寒草甸演化为沼泽草甸,对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采集2021年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流域典型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植物样品,获取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探究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水δ18O变幅最大,降水次之,土壤水、根系水变幅最小,叶片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受蒸发分馏效应影响最大,此外,植物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远小于地区大气降水线,也反映出蒸腾作用下同位素富集现象;相比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水更加富集δ18O,高寒草甸蒸腾作用更强烈;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较为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其中,0~5 cm深度土壤水的贡献比例最大,均超过22%;坡位因素对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不同坡位草甸0~5 cm土壤水的用水贡献均为最大,可见浅层土壤水为植物根系水的主要来源,当浅层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需水时,植物根系会吸收较深层的土壤水。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25.20240959

高寒植被生长和分布与其潜在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特征密切相关。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源区植被覆盖迅速提升,大量高寒草甸演化为沼泽草甸,对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采集2021年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流域典型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植物样品,获取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探究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水δ18O变幅最大,降水次之,土壤水、根系水变幅最小,叶片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受蒸发分馏效应影响最大,此外,植物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远小于地区大气降水线,也反映出蒸腾作用下同位素富集现象;相比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水更加富集δ18O,高寒草甸蒸腾作用更强烈;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较为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其中,0~5 cm深度土壤水的贡献比例最大,均超过22%;坡位因素对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策略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不同坡位草甸0~5 cm土壤水的用水贡献均为最大,可见浅层土壤水为植物根系水的主要来源,当浅层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需水时,植物根系会吸收较深层的土壤水。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25.20240959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4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