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8年6月风火山小流域五个径流控制断面水样分析结果,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Gibbs图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要可溶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且各断面大部分离子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为单峰型;浅层土壤中水分运移携带的离子质量浓度高,对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贡献最大;岩石风化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对风火山小流域水化学变化起主要作用;研究流域蒸发盐岩风化作用最强烈,其次为碳酸盐岩的溶解;初步分析认为河水离子质量浓度较高的原因是受蒸发浓缩作用、土壤冻结融化作用和径流活跃期时间短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中文摘要】以我国季风温冰川区代表性区域季节积雪为研究目标,选择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新的手段和观测方法对冰川积累区积雪水化学特征进行动态监测,重点研究冰川积累区不同季节独立降雪事件以及雪坑剖面稳定同位素和可融性离子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项目的开展,填补了我国对季风温冰川冬季积雪系统内水化学特征研究的空缺,在国内首次提出对温性冰川积累区独立降雪事件和雪坑剖面水化学特征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为本区冰芯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最基础的资料积累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2006-01东北多年冻土区降雪、地下冰、河冰、冰丘冰、冰椎冰、路堑挂冰,以及河水、湖水、沼泽水、冻结层上水、冻结层下水、深层地下水等不同类型的冰和水,因其补给来源的不同,形成的时间、存在状态、分布、埋藏条件及水动力性质等差异,其间水化学特征明显差别,其功能、作用、危害及利用价值亦大不相同。实验证明:自然条件下冻结冰椎自净脱盐达55.92%,可用pH值、矿质含量等水化学特性鉴别各类冰和水的类型,判别各类冻害补给水源,以便因地制宜对症治理,并对各类冰和水进行危害及水质、利用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