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7

冻土水文要素变化及关键参数的确定是黄河源区水文过程分析和模型模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认识冻土冻融影响下黄河源区冻土水文关键要素变化及特征,论文选取玛曲季节冻土观测站和康穷多年冻土观测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降水、蒸散发、冻土土壤水分的野外观测,采用HYDRUS-1D模型冻融模块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冻土冻融过程会改变土壤水力参数,季节冻土饱和含水率θs冷季大于暖季,残余含水率θr冷季小于暖季;多年冻土饱和含水率θs冷季大于暖季,残余含水率θr仅深层冷季小于暖季。(2)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在年内冻结期间土壤含水量呈“U”形变化;在冻结稳定时期季节冻土储水量减少比多年冻土快。(3)冻结稳定时期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底部渗漏通量都不断减少,而多年冻土由于底部冻土层的存在,底部渗漏通量减少到0后保持不变。(4)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在地下20 cm处存在冻结锋面,冻结开始期间土壤水双向流向冻结锋面,融化开始期间土壤水由冻结锋面双向流出。研究对于深化黄河源区冻土水文过程的认识,优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期刊论文 2023-10-07

冻土水文要素变化及关键参数的确定是黄河源区水文过程分析和模型模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认识冻土冻融影响下黄河源区冻土水文关键要素变化及特征,论文选取玛曲季节冻土观测站和康穷多年冻土观测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降水、蒸散发、冻土土壤水分的野外观测,采用HYDRUS-1D模型冻融模块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冻土冻融过程会改变土壤水力参数,季节冻土饱和含水率θs冷季大于暖季,残余含水率θr冷季小于暖季;多年冻土饱和含水率θs冷季大于暖季,残余含水率θr仅深层冷季小于暖季。(2)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在年内冻结期间土壤含水量呈“U”形变化;在冻结稳定时期季节冻土储水量减少比多年冻土快。(3)冻结稳定时期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底部渗漏通量都不断减少,而多年冻土由于底部冻土层的存在,底部渗漏通量减少到0后保持不变。(4)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在地下20 cm处存在冻结锋面,冻结开始期间土壤水双向流向冻结锋面,融化开始期间土壤水由冻结锋面双向流出。研究对于深化黄河源区冻土水文过程的认识,优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期刊论文 2023-10-07

冻土水文要素变化及关键参数的确定是黄河源区水文过程分析和模型模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认识冻土冻融影响下黄河源区冻土水文关键要素变化及特征,论文选取玛曲季节冻土观测站和康穷多年冻土观测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降水、蒸散发、冻土土壤水分的野外观测,采用HYDRUS-1D模型冻融模块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冻土冻融过程会改变土壤水力参数,季节冻土饱和含水率θs冷季大于暖季,残余含水率θr冷季小于暖季;多年冻土饱和含水率θs冷季大于暖季,残余含水率θr仅深层冷季小于暖季。(2)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在年内冻结期间土壤含水量呈“U”形变化;在冻结稳定时期季节冻土储水量减少比多年冻土快。(3)冻结稳定时期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底部渗漏通量都不断减少,而多年冻土由于底部冻土层的存在,底部渗漏通量减少到0后保持不变。(4)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在地下20 cm处存在冻结锋面,冻结开始期间土壤水双向流向冻结锋面,融化开始期间土壤水由冻结锋面双向流出。研究对于深化黄河源区冻土水文过程的认识,优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期刊论文 2023-10-07

天山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的重要水源地。天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具有时空差异性大、水源机制复杂、径流构成多元以及水系统脆弱等特点,水循环各环节受陆表格局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难以沿用现有的流域水循环模式阐述其内在机理。结合文献阅读和研究,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天山地区关键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了天山山区水汽来源、水汽输送机制以及水汽弱汇作用下的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对天山地区降水的影响及贡献率,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天山地区产汇流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天山山区降水、冰川积累/消融、积雪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出了天山地区水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理解干旱区山区水循环机理、保障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1-11-25

天山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的重要水源地。天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具有时空差异性大、水源机制复杂、径流构成多元以及水系统脆弱等特点,水循环各环节受陆表格局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难以沿用现有的流域水循环模式阐述其内在机理。结合文献阅读和研究,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天山地区关键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了天山山区水汽来源、水汽输送机制以及水汽弱汇作用下的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对天山地区降水的影响及贡献率,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天山地区产汇流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天山山区降水、冰川积累/消融、积雪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出了天山地区水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理解干旱区山区水循环机理、保障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1-11-25

天山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的重要水源地。天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具有时空差异性大、水源机制复杂、径流构成多元以及水系统脆弱等特点,水循环各环节受陆表格局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难以沿用现有的流域水循环模式阐述其内在机理。结合文献阅读和研究,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天山地区关键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了天山山区水汽来源、水汽输送机制以及水汽弱汇作用下的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对天山地区降水的影响及贡献率,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天山地区产汇流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天山山区降水、冰川积累/消融、积雪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出了天山地区水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理解干旱区山区水循环机理、保障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1-11-25

【中文摘要】本课题瞄准国际水文学的前沿问题,利用遥感、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循环机理。采取野外测量、定点观测与室内理论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传统的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实验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通过近三年更深层次的研究,力争识别近百年来玛旁雍错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继续前辈科学家未尽的研究事业;开拓高原地区典型湖泊无水文站观测资料下水文、水环境、遥感及同位素水文示踪等应用实验研究,在流域尺度上深入揭示"气候-降水-地表水-湖泊水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认识高原地区典型湖泊水文要素变化规律和影响驱动因素;阐述高原地区典型湖泊的水循环机理,建立基于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湖泊水循环模型。

200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