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作为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主模态,是气候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AO对中高纬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积雪等陆面特征变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物理过程诊断,揭示了AO对冬春欧亚陆面变量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伴随正位相的AO,欧亚地表温度呈现南北偶极型分布,即欧亚北部地表异常增暖,而欧亚南部地表异常变冷;而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则总体呈现南北向三极型空间分布,即中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减小、土壤异常干燥,而高纬度地区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低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AO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驱动了上述欧亚陆面变量异常的形成。欧亚北部(南部)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引起整层水汽和云量增加(减少),导致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减少),使得北部(南部)地区地表异常增暖(变冷)。同时,异常水汽输送引起的降雪和降水异常导致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空间分布的形成。水汽的异常辐散(辐合)引起降雪或降水减少(增加),导致了欧亚中纬度地区(高...

期刊论文 2024-11-21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作为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主模态,是气候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AO对中高纬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积雪等陆面特征变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物理过程诊断,揭示了AO对冬春欧亚陆面变量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伴随正位相的AO,欧亚地表温度呈现南北偶极型分布,即欧亚北部地表异常增暖,而欧亚南部地表异常变冷;而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则总体呈现南北向三极型空间分布,即中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减小、土壤异常干燥,而高纬度地区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低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AO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驱动了上述欧亚陆面变量异常的形成。欧亚北部(南部)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引起整层水汽和云量增加(减少),导致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减少),使得北部(南部)地区地表异常增暖(变冷)。同时,异常水汽输送引起的降雪和降水异常导致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空间分布的形成。水汽的异常辐散(辐合)引起降雪或降水减少(增加),导致了欧亚中纬度地区(高...

期刊论文 2024-11-21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分春秋冬3季探讨了各个季节积雪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积雪偏多、偏少年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认为前秋累积雪深对冬季累积雪深的影响较为明显;春秋季积雪偏多年时极地南下的冷空气活动偏强,配合低层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较常年更加明显,易造成春秋季东北地区降雪偏多。冬季积雪增量偏多年时低层水汽通道主要有2条,冬季积雪偏少年时高空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水汽条件较常年偏弱,导致东北地区气候干冷降雪少。分析对于春季农业生产科学利用桃花水和适时开展春播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4-02 DOI: 10.19754/j.nyyjs.20240330014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分春秋冬3季探讨了各个季节积雪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积雪偏多、偏少年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认为前秋累积雪深对冬季累积雪深的影响较为明显;春秋季积雪偏多年时极地南下的冷空气活动偏强,配合低层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较常年更加明显,易造成春秋季东北地区降雪偏多。冬季积雪增量偏多年时低层水汽通道主要有2条,冬季积雪偏少年时高空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水汽条件较常年偏弱,导致东北地区气候干冷降雪少。分析对于春季农业生产科学利用桃花水和适时开展春播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4-02 DOI: 10.19754/j.nyyjs.20240330014

为从更精细的角度分析长江上游主汛期典型涝年的降雨特征及气候成因,将长江上游分为5个关键区,利用长江上游1961~2021年282个雨量站逐日降雨资料,通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主汛期降雨特征并找出长江上游典型涝年进行分类,最后对不同型降雨典型涝年的水汽输送及气候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长江上游与金沙江、长江上游干流降雨量的年际波动总体较为一致,异常涝年的出现时间也较为一致,嘉陵江、岷沱江流域年际波动的阶段性突变较为明显,乌江流域的年际波动则较为平稳;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降雨量周期变化较为一致,均存在3 a左右的振荡周期。(2)长江上游典型涝年5个关键区降雨可分为3类,分别为关键区一致多型、关键区四多一少型及关键区三多两少型。(3)长江上游主汛期不同型降雨的水汽输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关键区一致多型及关键区四多一少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及孟加拉湾,而关键区三多两少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及南海。(4)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有利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多;关键区一致多型一般发生于暖海温向冷海温转折变化的年份,而关键区四多一少型及关键区三多两少型一般发生在冬季海温...

期刊论文 2024-01-30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1.013

为从更精细的角度分析长江上游主汛期典型涝年的降雨特征及气候成因,将长江上游分为5个关键区,利用长江上游1961~2021年282个雨量站逐日降雨资料,通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主汛期降雨特征并找出长江上游典型涝年进行分类,最后对不同型降雨典型涝年的水汽输送及气候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长江上游与金沙江、长江上游干流降雨量的年际波动总体较为一致,异常涝年的出现时间也较为一致,嘉陵江、岷沱江流域年际波动的阶段性突变较为明显,乌江流域的年际波动则较为平稳;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降雨量周期变化较为一致,均存在3 a左右的振荡周期。(2)长江上游典型涝年5个关键区降雨可分为3类,分别为关键区一致多型、关键区四多一少型及关键区三多两少型。(3)长江上游主汛期不同型降雨的水汽输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关键区一致多型及关键区四多一少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及孟加拉湾,而关键区三多两少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及南海。(4)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有利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多;关键区一致多型一般发生于暖海温向冷海温转折变化的年份,而关键区四多一少型及关键区三多两少型一般发生在冬季海温...

期刊论文 2024-01-30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1.013

2022年夏季发生的全球范围的持续高温,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和探讨。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海洋影响气候变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都涉及气温、降水等要素,其中天气的时间尺度往往只有几天,气候是关于天气要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而气候变化则涉及十年、百年、千年、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期刊论文 2022-12-06

2022年夏季发生的全球范围的持续高温,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和探讨。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海洋影响气候变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都涉及气温、降水等要素,其中天气的时间尺度往往只有几天,气候是关于天气要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而气候变化则涉及十年、百年、千年、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期刊论文 2022-12-06

对内陆高寒山区的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夏季降水进行采样,在分析各离子浓度、电导率和pH值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及后向轨迹法,探讨区域降水的溶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大气降水的pH值介于7.15~8.52,整体偏弱碱性,阴、阳离子分别受HCO3-和Ca2+支配,属于典型HCO3-Ca型。白天降水的电导率和总离子浓度较夜间分别偏高11.56%和9.40%,这可能是在山谷风或冰川风作用下,塔里木盆地内气溶胶物质随近地层风从山麓地带与平原区迁移到研究区后湿沉降所致。(2)降水离子主要来自地壳源物质补给,占总离子量的85.54%。其中HCO3-、Ca2+和Mg2+主要受侏罗系沉积层和第四系黄土沉积层中碳酸盐岩(CaxMg1-xCO3)风化补给,Cl-、SO42-

期刊论文 2022-01-25 DOI: 10.13866/j.azr.2022.02.02

对内陆高寒山区的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夏季降水进行采样,在分析各离子浓度、电导率和pH值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及后向轨迹法,探讨区域降水的溶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大气降水的pH值介于7.15~8.52,整体偏弱碱性,阴、阳离子分别受HCO3-和Ca2+支配,属于典型HCO3-Ca型。白天降水的电导率和总离子浓度较夜间分别偏高11.56%和9.40%,这可能是在山谷风或冰川风作用下,塔里木盆地内气溶胶物质随近地层风从山麓地带与平原区迁移到研究区后湿沉降所致。(2)降水离子主要来自地壳源物质补给,占总离子量的85.54%。其中HCO3-、Ca2+和Mg2+主要受侏罗系沉积层和第四系黄土沉积层中碳酸盐岩(CaxMg1-xCO3)风化补给,Cl-、SO42-

期刊论文 2022-01-25 DOI: 10.13866/j.azr.2022.02.0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