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6

为研究季节冻土区路基服役过程中温湿度的长期变化情况,以东北地区道路路基为研究对象,在水热耦合方程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软件,计算路基填土在长期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路基2 m深度以内的浅层土体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稳定,路基温度的变化相较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滞后性;路基冻结期间,未冻结区域的水分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向冻结区域迁移,在冻结锋面处含水率发生突变,融化期间,路基浅层水不易消散,聚集在冻融交界面处导致土体含水率增加;季节冻土区路基长期的温湿度状态表现出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25-03-27

冻融作用下边坡的失稳垮塌是冻土区工程建设的重要病害。为探讨和分析西南地区季节冻土区边坡失稳的成因和稳定性变化规律,本文以巴塘地区季节冻土区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案,在冻土水热耦合模型中采用考虑未冻水和孔隙冰赋存状态的负温区渗透系数模型。通过直剪试验,进一步得到了边坡重塑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基于冻土水热耦合效应,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边坡坡高设为10 m,坡比为1∶1.5,坡顶和坡底分别向两侧延伸50 m和60 m,坡底向下延伸10 m,建立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分析土体冻融过程中由于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而引起的边坡温度场、渗流场变化规律及边坡失稳垮塌机理。结果表明,通过与一维土柱试验值对比,经修正渗透系数后的水热模型计算值相较实际值误差更小,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距边坡表面1 m深度内温度变化幅度很大,1—3月气温持续较低且边坡内部深处温度相对较高,随深度增大土体温度单调升高;4—9月边坡表层升温比边坡内部快,内部深层土体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随深度增大坡体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0—12月表层温度下降速度比内部快,且边坡深处...

期刊论文 2024-11-07

冻土水热耦合问题因其控制方程的强耦合特性,使得相应的数值计算存在一定挑战,进而影响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根据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原理及土体冻结曲线,给出了考虑相变效应的冻土水热耦合理论模型,而后数学推导得到解耦的理论模型方程以便优化数值求解。基于COMSOL平台二次开发实现了冻土水热耦合过程的数值建模。使用兰新客运专线路基的实测数据进行数值计算的验证,并在拟合的地表边界条件下开展了该冻土路基水热耦合的数值分析。分析表明:(1)不同深度观测点对应的温度和含水率数值解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所解耦的冻土水热耦合理论模型的可靠性。(2)土层对温度和含水率周期性变化时的幅值均有“削峰”作用,且不同深度观测点的温度和含水率正弦变化曲线均有一定的相位滞后现象。其中,温度幅值削峰和相位滞后是热传导过程的能量耗散引起,而含水率曲线的类似现象则可能是冰水相变改变土层渗透性的缘故。(3)近地表附近温度等值线较密,而远地表土层中温度等值线较疏,表明路基表层更易受外界温度波动影响。夏季时温度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而冬季时温度自上而下逐渐升高。(4)路基断面中含水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约在含水泥粗粒土材...

期刊论文 2024-08-12

冻土渗透系数是冻土水热模型的关键参数。在当前数值计算过程中,多采用的是渗透系数经验模型,而经验模型的最大缺陷是其经验参数并不适用于所有土体。鉴于渗透系数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故考虑将渗透系数理论模型用于水热耦合计算。为评价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四组饱和冻土的渗透系数模型,以三个水热耦合模型算例为基础,通过比较渗透系数及冻胀变化趋势,对四组饱和冻土渗透系数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模型预测结果受颗粒级配曲线及冻结特征曲线影响明显。四组理论模型均可以反映冻土渗透系数变化规律,而分形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推荐采用未冻水含量为变量,计算冻土渗透系数。研究成果可为准确预测冻胀提供基础。

期刊论文 2023-11-22

为解决融化期季冻区边坡失稳问题,针对川西高原地区混合土边坡,综合考虑粗颗粒含量及含水率影响,采用大型直剪与常规直剪相结合的试验方案,获取混合土抗剪强度参数,基于冻土水热耦合理论,通过COMSOL有限元软件对边坡融雪入渗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边坡水热场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考虑冻融过程中土体强度参数动态改变建立季冻区混合土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模型,分析融化期混合土边坡稳定系数、滑动面发展规律,定量分析总结融化期季冻区边坡失稳机理。结果表明:相同干密度条件下,混合土饱和渗透系数与粗颗粒含量成正比,抗剪强度与粗颗粒含量成正比而与含水率成反比;融化期边坡融雪入渗作用加强,浅层土体处于富水状态,形成最大厚度0.80 m的暂态饱和区;川西季冻区混合土边坡潜在滑动面与冻融交界面位置基本一致,滑动面形式主要是折线型,为浅层滑动;融雪入渗与冻土消融作用是季冻区边坡融化期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因,融化期间边坡稳定性系数减小速率随融雪入渗过程逐渐加快,融化深度最大时,边坡稳定性系数最小;川西地区季节冻土边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为粗颗粒含量与初始含水率,粗颗粒含量越高,初始含水率越低,融化期边坡稳定性越好。

期刊论文 2023-07-10 DOI: 10.19721/j.cnki.1001-7372.2023.06.004

青藏高原冻土地区的地质灾害与冻土因冻融作用引起的水分重分布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复杂水热耦合作用的结果。已有的冻土水热耦合模型较多关注未冻水含量梯度驱动引起的水分迁移过程,而缺乏对温度梯度驱动效应的探讨。基于经典热传导方程和非饱和土体渗流理论,考虑未冻水含量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共同作用,建立了双梯度联合驱动作用下的非饱和冻土水热耦合模型。在采用已有试验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别对-5、-10和-15℃3种环境气温条件下土体的水热响应开展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在冻结过程中对于水分迁移的驱动作用不可忽略;冻结过程中由于冰水相变释放潜热造成冻结速率逐渐减慢;土中水分聚集的位置处于冻结初期形成的冻结锋面处,且外界气温越低,内外温差越大,则土体水分发生聚集的位置越深,水分迁移量相对也越大,冻结过程中土体水分随深度呈S型分布;-5、-10和-15℃环境温度下含水率极值分别位于0.30、0.55和0.70 m深度处,含水率增量分别为3.5%、4.6%和5.5%。

期刊论文 2023-05-08

多年冻土路基水热特征与冻胀变形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寒区道路冻害成因分析、道路工程设计及冻害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公路某典型冻害地段为研究对象,应用含相变冻土路基的水热耦合与冻胀变形理论模型,对周期边界条件下路基初始含水率对多年冻土路基水热特征及冻胀变形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季节性气候变化的条件下,随着路基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路基和坡脚位置的多年冻土上界面逐渐上升,路基边界处的冰含量逐渐增加。当路基初始含水率由12%增加到36%时,4月份的路基中心和路肩处冻胀变形量依次增加了17.4mm和20.6mm。此外,路基内初始含水率的变化对路基各边界表面位置冻胀变形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路基路肩、路基中心、路基坡脚和天然地表。

期刊论文 2022-03-11 DOI: 10.13484/j.nmgdxxbzk.20220115

为研究春融期降雨工况下季节冻土边坡水热迁移规律及降雨入渗机理,选取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堤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非饱和冻土水热迁移耦合模型结合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提出了降雨入渗条件下冻土边坡水热耦合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并通过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冻土边坡降雨入渗过程进行计算,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初始含水率对冻土边坡体积含水率、温度、入渗率、湿润锋变化影响规律,同时开展冻土边坡降雨入渗模型试验研究,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方法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中雨、大雨强度降雨持续12 h后,降雨入渗深度可达50 cm,受非饱和状态及孔隙冰阻碍渗流通道影响,降雨初期冻土边坡入渗率极低,随着冻土逐渐融化,入渗率逐渐提高;水热迁移耦合模型可较好体现降雨强度、初始含水率对于冻土边坡水热状态变化的影响规律,降雨强度越大,冻土边坡含水率上升越快;初始含水率越高冻土边坡中体积冰含量越高,降雨前期边坡体积含水率变化较慢,后期变化速度加快,初始含水率越大,温度上升迟缓现象越明显;相较于常温边坡降雨入渗规律,冻土边坡湿润锋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初期缓慢-加速-放缓三段式发展,湿润锋深度在10 cm以内...

期刊论文 2021-11-09 DOI: 10.19721/j.cnki.1001-7372.2022.04.006

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建立冻土水热耦合计算模型,进行路基填筑短期内冻土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并提出路基覆盖范围冻结锋面下凹扭曲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路基填筑热效应使得路基中心下方冻结锋面发生下凹扭曲,在水分汇入充足情况下会引发水热侵蚀,产生路基热融沉降、路基开裂等病害;7月填筑会最大程度阻碍土体热量向大气中输出,路基覆盖范围冻结锋面下凹扭曲程度达到最大、冻土温度场恢复最慢,属于最不利工况;路基覆盖范围冻结锋面下凹扭曲程度随填料与地表温差、路基高度、路基宽度、填料体积热容的增大而增大,随填料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实际工程中应尽量选用体积热容小、初始温度低且导热系数大的填料;采用冻结锋面下凹扭曲计算方法可计算得到填筑完成后不同时刻不同工况下的冻结锋面下凹扭曲曲线。

期刊论文 2021-08-03

随着"一带一路"和极地开发战略的推进,寒区重点工程快速发展。土体冻胀现象对寒区工程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危害,是寒区工程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冻胀模型是了解冻胀机理、模拟冻胀过程和指导抗冻害措施设计的基础理论。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提出了许多冻胀模型。为了更加明晰冻胀发生的机理、理清不同冻胀模型的适用范围、提高抗冻害措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理论分析中常用的几种冻胀模型,评价了各种冻胀模型在实际使用中的合理性及不足,介绍了冻胀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最后,描述了寒区工程冻害现状,并从土质、水分和温度等引起冻害的关键因素出发,与冻胀模型相结合,分析各种抗冻胀措施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期刊论文 2020-09-04 DOI: 10.13577/j.jnd.2020.0405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46条,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