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1

[目的]量化径流深中各因素产流量的贡献率及构成,定量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气候和工农业用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970—2021年黄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WEP-ISF分析不同时期黄河源区月均流量及其实际蒸散发、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径流成分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剖析各影响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1)利用WEP-ISF模型对黄河源区1970-2021年流域水文及水热变化过程模拟验证,土壤温度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69.78%~171.55%之间,Nash效率系数均超过0.70;土壤表层含水量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3.94%~20.97%之间,Nash效率系数基本达到0.5以上;月平均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25.85%;实际蒸散发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53.39%。(2)冰川、融雪和降水产流多年平均为0.9,14.9,70.5 mm,分别占黄河源区径...

期刊论文 2025-05-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5.04.008

[目的]量化径流深中各因素产流量的贡献率及构成,定量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气候和工农业用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970—2021年黄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WEP-ISF分析不同时期黄河源区月均流量及其实际蒸散发、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径流成分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剖析各影响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1)利用WEP-ISF模型对黄河源区1970-2021年流域水文及水热变化过程模拟验证,土壤温度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69.78%~171.55%之间,Nash效率系数均超过0.70;土壤表层含水量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3.94%~20.97%之间,Nash效率系数基本达到0.5以上;月平均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25.85%;实际蒸散发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53.39%。(2)冰川、融雪和降水产流多年平均为0.9,14.9,70.5 mm,分别占黄河源区径...

期刊论文 2025-05-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5.04.008

[目的]量化径流深中各因素产流量的贡献率及构成,定量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气候和工农业用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970—2021年黄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WEP-ISF分析不同时期黄河源区月均流量及其实际蒸散发、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径流成分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剖析各影响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1)利用WEP-ISF模型对黄河源区1970-2021年流域水文及水热变化过程模拟验证,土壤温度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69.78%~171.55%之间,Nash效率系数均超过0.70;土壤表层含水量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3.94%~20.97%之间,Nash效率系数基本达到0.5以上;月平均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25.85%;实际蒸散发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53.39%。(2)冰川、融雪和降水产流多年平均为0.9,14.9,70.5 mm,分别占黄河源区径...

期刊论文 2025-05-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5.04.008

[目的]量化径流深中各因素产流量的贡献率及构成,定量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气候和工农业用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970—2021年黄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WEP-ISF分析不同时期黄河源区月均流量及其实际蒸散发、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径流成分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剖析各影响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1)利用WEP-ISF模型对黄河源区1970-2021年流域水文及水热变化过程模拟验证,土壤温度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69.78%~171.55%之间,Nash效率系数均超过0.70;土壤表层含水量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3.94%~20.97%之间,Nash效率系数基本达到0.5以上;月平均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25.85%;实际蒸散发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53.39%。(2)冰川、融雪和降水产流多年平均为0.9,14.9,70.5 mm,分别占黄河源区径...

期刊论文 2025-05-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5.04.008

为研究季节冻土区路基服役过程中温湿度的长期变化情况,以东北地区道路路基为研究对象,在水热耦合方程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软件,计算路基填土在长期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路基2 m深度以内的浅层土体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稳定,路基温度的变化相较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滞后性;路基冻结期间,未冻结区域的水分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向冻结区域迁移,在冻结锋面处含水率发生突变,融化期间,路基浅层水不易消散,聚集在冻融交界面处导致土体含水率增加;季节冻土区路基长期的温湿度状态表现出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25-03-27

为研究季节冻土区路基服役过程中温湿度的长期变化情况,以东北地区道路路基为研究对象,在水热耦合方程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软件,计算路基填土在长期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路基2 m深度以内的浅层土体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稳定,路基温度的变化相较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滞后性;路基冻结期间,未冻结区域的水分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向冻结区域迁移,在冻结锋面处含水率发生突变,融化期间,路基浅层水不易消散,聚集在冻融交界面处导致土体含水率增加;季节冻土区路基长期的温湿度状态表现出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25-03-27

为研究季节冻土区路基服役过程中温湿度的长期变化情况,以东北地区道路路基为研究对象,在水热耦合方程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软件,计算路基填土在长期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路基2 m深度以内的浅层土体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稳定,路基温度的变化相较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滞后性;路基冻结期间,未冻结区域的水分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向冻结区域迁移,在冻结锋面处含水率发生突变,融化期间,路基浅层水不易消散,聚集在冻融交界面处导致土体含水率增加;季节冻土区路基长期的温湿度状态表现出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25-03-27

为研究阴阳坡效应下季冻区公路路基温度场变化及冻胀变形机理,建立路基水热耦合模型,分析路线走向对阴阳坡温度的影响,及不同时期路基温度场分布特征,探究由阴阳坡效应引发的路基冻胀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当路线为南北走向时,阴阳坡效应对路基的影响最小,45度走向次之,东西走向的路基阴阳坡效应最强。拓宽路基会增加阴阳坡效应对路基冻胀变形的影响,抬高路基可以减小路基变形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路基高度、宽度可以减小阴阳坡效应导致的冻胀变形。

期刊论文 2025-03-21

为研究阴阳坡效应下季冻区公路路基温度场变化及冻胀变形机理,建立路基水热耦合模型,分析路线走向对阴阳坡温度的影响,及不同时期路基温度场分布特征,探究由阴阳坡效应引发的路基冻胀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当路线为南北走向时,阴阳坡效应对路基的影响最小,45度走向次之,东西走向的路基阴阳坡效应最强。拓宽路基会增加阴阳坡效应对路基冻胀变形的影响,抬高路基可以减小路基变形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路基高度、宽度可以减小阴阳坡效应导致的冻胀变形。

期刊论文 2025-03-21

为研究阴阳坡效应下季冻区公路路基温度场变化及冻胀变形机理,建立路基水热耦合模型,分析路线走向对阴阳坡温度的影响,及不同时期路基温度场分布特征,探究由阴阳坡效应引发的路基冻胀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当路线为南北走向时,阴阳坡效应对路基的影响最小,45度走向次之,东西走向的路基阴阳坡效应最强。拓宽路基会增加阴阳坡效应对路基冻胀变形的影响,抬高路基可以减小路基变形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路基高度、宽度可以减小阴阳坡效应导致的冻胀变形。

期刊论文 2025-03-21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1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