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1985-2021年由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全球2867篇(其中青藏高原157篇)冻土植被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青藏高原文献数量年增长率(19.94%)高于全球研究文献(13.76%)。遥感技术、模型算法等研究技术也被大量应用。拥有冻土的国家贡献了57.55%的独立研究,同时国际合作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全球冻土植被研究的重点在于估算冻土融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冻土地区植物在固碳中的作用,而青藏高原的研究重点独立于全球热点,主要集中在冻土地区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退化。预测在未来冻土植被研究中,全球研究主要关注碳循环,而青藏高原的研究则关注退化过程。青藏高原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向可为全球冻土植被研究带来独特的视角,青藏高原地区也必将成为全球冻土植被最重要的研究区域之一。

期刊论文 2023-01-12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1985-2021年由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全球2867篇(其中青藏高原157篇)冻土植被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青藏高原文献数量年增长率(19.94%)高于全球研究文献(13.76%)。遥感技术、模型算法等研究技术也被大量应用。拥有冻土的国家贡献了57.55%的独立研究,同时国际合作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全球冻土植被研究的重点在于估算冻土融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冻土地区植物在固碳中的作用,而青藏高原的研究重点独立于全球热点,主要集中在冻土地区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退化。预测在未来冻土植被研究中,全球研究主要关注碳循环,而青藏高原的研究则关注退化过程。青藏高原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向可为全球冻土植被研究带来独特的视角,青藏高原地区也必将成为全球冻土植被最重要的研究区域之一。

期刊论文 2023-01-12

研究了输电线路塔基传热过程冻土层边界温度和内热源强度的同时反演问题,以及随季节性温度变化下塔基冻土层的温度场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型预测反演方案(model predictive inverse method, MPIM),根据塔基系统传热模型确定反演量对系统观测信息的影响关系,建立冻土层内部测点处温度的时变预测模型。进一步,根据冻土层内部温度测量信息和温度的预估信息,利用滚动优化实现边界温度和内热源强度的同时反演,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塔基的瞬态温度场。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温度测量误差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证实了反演方案的有效性。研究了经过量纲缩放的输电线路塔基传热反问题和温度场重构问题,结果表明,塔脚内热源的存在增强了季节周期性冻融对塔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4-28

研究了输电线路塔基传热过程冻土层边界温度和内热源强度的同时反演问题,以及随季节性温度变化下塔基冻土层的温度场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型预测反演方案(model predictive inverse method, MPIM),根据塔基系统传热模型确定反演量对系统观测信息的影响关系,建立冻土层内部测点处温度的时变预测模型。进一步,根据冻土层内部温度测量信息和温度的预估信息,利用滚动优化实现边界温度和内热源强度的同时反演,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塔基的瞬态温度场。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温度测量误差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证实了反演方案的有效性。研究了经过量纲缩放的输电线路塔基传热反问题和温度场重构问题,结果表明,塔脚内热源的存在增强了季节周期性冻融对塔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4-28

以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现有木里地区永久冻土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特点;基于青藏高原第四纪的气候调查相关证据和现有地质勘探资料,利用FLAC3D模拟计算永久冻土的形成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的永久冻土可能形成于晚全新世新冰期(4 000~3 000至1 000 a BP),约经历170 a的降温后形成稳定的永久冻土层底部边界,深度为130 m,永久冻土层中的温度梯度为1.64℃/hm,计算结果与现场勘探结果相当吻合。此外,基于永久冻土层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水合物A/B类形成时的温压曲线及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现状,分析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相对分散的原因,一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烃类气体仅迁移至140 m深度左右,天然水合物在原地发生相变;也可能是烃类气体迁移至更浅层的地层中,但由于多年冻土的反复演化,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分解后以气态形式进入大气。相关成果可为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采提供思路。

期刊论文 2022-02-23

以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现有木里地区永久冻土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特点;基于青藏高原第四纪的气候调查相关证据和现有地质勘探资料,利用FLAC3D模拟计算永久冻土的形成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的永久冻土可能形成于晚全新世新冰期(4 000~3 000至1 000 a BP),约经历170 a的降温后形成稳定的永久冻土层底部边界,深度为130 m,永久冻土层中的温度梯度为1.64℃/hm,计算结果与现场勘探结果相当吻合。此外,基于永久冻土层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水合物A/B类形成时的温压曲线及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现状,分析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相对分散的原因,一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烃类气体仅迁移至140 m深度左右,天然水合物在原地发生相变;也可能是烃类气体迁移至更浅层的地层中,但由于多年冻土的反复演化,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分解后以气态形式进入大气。相关成果可为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采提供思路。

期刊论文 2022-02-23

严寒地区路基等基础施工常年受永久冻土的困扰,如何降低施工中对永久冻土层的影响和破坏,保护永久冻土层的长期稳定,减少病害,保证使用安全一直以来,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寒地区公路路基过程,采用保温换填施工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永久冻土区保温施工的控制技术要点。

期刊论文 2020-07-30

气候变暖及永久冻土退化将会增加冻土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关于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沼泽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及主控因子尚不明确。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原位观测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7种天然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M、白桦沼泽-B、落叶松苔草沼泽-LT、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土壤CO2、CH4和N2O通量及土壤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及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pH值及含水量,揭示永久冻土区沼泽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 7种沼泽类型土壤CO2年均通量(125.12—163.33 mg m-2 h-1)相近;2) CH4年均通量(-0.007—0.400 mg m-2 h-1)呈草丛显著高于其他沼泽5.6—65.7倍(P<0.01);3) N2O年均通量(1.52—37.90μg m-2 h<...

期刊论文 2019-12-26

本文简述了全球变暖对全球、北极和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和植物群落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对退化永久冻土作用的2种测定方法进行简介及探讨了今后面对全球变暖的现实,关于永久冻土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期刊论文 2018-04-03

在多年冻土区修建机场跑道相较于一般线性道路、铁路工程,其难度表现在道面幅宽相对较大,对地面承载力及平整度要求高,飞机荷载对地基产生的应力也较高,影响深度也更大;地基的冻胀、融沉等特性对机场跑道地基性能影响也更大,尤其是不均匀沉降问题更加突出;另外在飞机荷载等高应力作用下冻土的流变现象将更加突出,使冻土稳定性与变形控制等更加困难。因此,对多年冻土区机场跑道地基冰冻灾害的形式及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探讨了多种病害治理措施,希望对以后的具体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期刊论文 2018-01-16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6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