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1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1-20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1-20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1-20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1-20

第四纪巨型堰塞湖溃决产生的高能洪水是地球及其他星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陆地淡水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能洪水事件具有普遍性,广泛发育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研究者发现不同地区高能洪水事件的沉积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典型沉积序列却依然缺失。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已报道高能洪水案例并介绍了高能洪水的定义,总结了高能洪水沉积的特征与地层层序,归纳了其典型沉积序列及其标志性特性。同时,沉积证据是高能洪水的唯一记录,本文通过沉积层序的解读以期重建单次或多次高能洪水的流量过程、水动力条件和物质输送方式。典型高能洪水沉积物多呈块状构造,席状展布,缺乏黏土和粉砂粒级,发育层合并现象、"漂浮"碎屑、内碎屑、脱水构造和同生变形构造。高能洪水典型沉积序列由下往上包括底部粗粒平行、大型斜坡沉积、水平纹层、波纹和沙垄交错层理、粉砂层和顶部泥石流沉积。该沉积序列由高浓度悬浮质的快速沉积主导,可对应于单次的水流增强与减弱;从洪水过程曲线的时间尺度理解,其代表了洪水的涨水和消落过程,其间伴随着水流的周期性强烈脉动。最后,简单介绍了我国已发现的高能洪水事件,展望了我国的高能洪水研究。

期刊论文 2020-11-13 DOI: 10.13745/j.esf.sf.2020.9.17

第四纪巨型堰塞湖溃决产生的高能洪水是地球及其他星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陆地淡水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能洪水事件具有普遍性,广泛发育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研究者发现不同地区高能洪水事件的沉积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典型沉积序列却依然缺失。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已报道高能洪水案例并介绍了高能洪水的定义,总结了高能洪水沉积的特征与地层层序,归纳了其典型沉积序列及其标志性特性。同时,沉积证据是高能洪水的唯一记录,本文通过沉积层序的解读以期重建单次或多次高能洪水的流量过程、水动力条件和物质输送方式。典型高能洪水沉积物多呈块状构造,席状展布,缺乏黏土和粉砂粒级,发育层合并现象、"漂浮"碎屑、内碎屑、脱水构造和同生变形构造。高能洪水典型沉积序列由下往上包括底部粗粒平行、大型斜坡沉积、水平纹层、波纹和沙垄交错层理、粉砂层和顶部泥石流沉积。该沉积序列由高浓度悬浮质的快速沉积主导,可对应于单次的水流增强与减弱;从洪水过程曲线的时间尺度理解,其代表了洪水的涨水和消落过程,其间伴随着水流的周期性强烈脉动。最后,简单介绍了我国已发现的高能洪水事件,展望了我国的高能洪水研究。

期刊论文 2020-11-13 DOI: 10.13745/j.esf.sf.2020.9.17

第四纪巨型堰塞湖溃决产生的高能洪水是地球及其他星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陆地淡水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能洪水事件具有普遍性,广泛发育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研究者发现不同地区高能洪水事件的沉积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典型沉积序列却依然缺失。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已报道高能洪水案例并介绍了高能洪水的定义,总结了高能洪水沉积的特征与地层层序,归纳了其典型沉积序列及其标志性特性。同时,沉积证据是高能洪水的唯一记录,本文通过沉积层序的解读以期重建单次或多次高能洪水的流量过程、水动力条件和物质输送方式。典型高能洪水沉积物多呈块状构造,席状展布,缺乏黏土和粉砂粒级,发育层合并现象、"漂浮"碎屑、内碎屑、脱水构造和同生变形构造。高能洪水典型沉积序列由下往上包括底部粗粒平行、大型斜坡沉积、水平纹层、波纹和沙垄交错层理、粉砂层和顶部泥石流沉积。该沉积序列由高浓度悬浮质的快速沉积主导,可对应于单次的水流增强与减弱;从洪水过程曲线的时间尺度理解,其代表了洪水的涨水和消落过程,其间伴随着水流的周期性强烈脉动。最后,简单介绍了我国已发现的高能洪水事件,展望了我国的高能洪水研究。

期刊论文 2020-11-13 DOI: 10.13745/j.esf.sf.2020.9.17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燕辽拗拉槽和南缘熊耳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以6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9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3口单井岩芯观察与描述,主要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生物礁相、扇三角洲相以及冰川相等7种沉积相、15种亚相及21种微相。(2)在研究区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中元古代,研究区由长城纪晚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成蓟县纪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再向待建纪早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共存转变;新元古代,研究区由青白口纪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到仅熊耳拗拉槽发育震旦纪冰川-碎屑岩沉积体系,且南北差异明显。

期刊论文 2020-10-21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0279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燕辽拗拉槽和南缘熊耳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以6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9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3口单井岩芯观察与描述,主要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生物礁相、扇三角洲相以及冰川相等7种沉积相、15种亚相及21种微相。(2)在研究区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中元古代,研究区由长城纪晚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成蓟县纪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再向待建纪早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共存转变;新元古代,研究区由青白口纪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到仅熊耳拗拉槽发育震旦纪冰川-碎屑岩沉积体系,且南北差异明显。

期刊论文 2020-10-21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0279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燕辽拗拉槽和南缘熊耳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以6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9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3口单井岩芯观察与描述,主要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生物礁相、扇三角洲相以及冰川相等7种沉积相、15种亚相及21种微相。(2)在研究区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中元古代,研究区由长城纪晚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成蓟县纪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再向待建纪早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共存转变;新元古代,研究区由青白口纪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到仅熊耳拗拉槽发育震旦纪冰川-碎屑岩沉积体系,且南北差异明显。

期刊论文 2020-10-21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0279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