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

粉尘微粒作为大气气溶胶的关键组分,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梅里雪山明永冰川区雪冰、冰川融水,以及大气降水和融水补给的明永河河水中粉尘微粒的连续观测(2022年11月—2024年1月),系统分析了不同水体中粉尘微粒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融水径流中微粒数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季风期显著高于非季风期。(2)在冰川强烈消融期(5—10月),明永河水的微粒数量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差异,夜间微粒浓度高于白天。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夜间冰川消融速率下降,致使融水径流速度减缓,进而延长了河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滞留时间。通过对融水径流昼夜连续观测发现,微粒浓度峰值出现在北京时间20∶00前后,这也证明了融水径流的微粒含量日变化与冰川强烈消融过程之间存在响应关系。(3)水体中细小粒径的微粒(0.57~2μm)主导着微粒的数量浓度。不同水体中微粒的体积-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型,微粒中值粒径较小,反映了该冰川区粉尘微粒主要源于高空远距离传输及其沉降。本研究揭示了梅里雪山冰川区雪冰和水体中粉尘微粒的沉积特征,对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快速消融机制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

期刊论文 2025-07-09

四川省汉源县九襄地区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演化与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以四川汉源九襄三个地区堆积体为例,通过实地勘察和室内试验,对砾石层的颗粒组成、粒度特征、沉积特征及孢粉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堆积体中小于2 mm的颗粒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其频率曲线多呈双峰型,主次峰粒径介于-1Φ~5Φ之间,大多具有细粒尾部。细颗粒大多以滚动、跃移及悬浮方式运移,其中滚动和跃移为主。(2)孢粉测试结果显示,第四纪更新世以来九襄砾石层的形成过程中至少经历两次明显的气候期,分别是温暖干旱期和温暖湿润期。该砾石层主要是后缘高山冰川消融过程中冰川融水搬运、堆积的产物。(3)九襄砾石层是多期冰川融水搬运、沉积的结果,使得其不同期次沉积物在粒径、磨圆度以及分选性上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为川西山区建设场地工程地质选址与稳定性评估提供科学数据。

期刊论文 2020-12-10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54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