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为深入理解高寒干旱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科学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于2019年开展格尔木河水H-O稳定同位素和Cl-浓度月变化特征研究,探究河水补给来源,利用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河水初始来源贡献,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评估蒸发程度。结果显示:(1)7月份河水δ2H、δ18O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但其Cl-浓度较低;(2)不同月份河水δ2H、δ18O值均在小南川最低、野牛沟较高,自纳赤台起随流向逐渐升高,Cl-浓度自小南川最低递增至东支最高;(3)河水δ2H-δ18O关系点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且lc-excess值最低达到-19.3‰。同位素高程效应分析表明,河水补给平均高度>4700m。MixSIAR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各月份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源,其中,7月份降水补给比例增高。瑞利模型评估发现,河流蒸发损失平均在9%左右,下游东支蒸发损失最高,达25%以上。这一结果与lc-...

期刊论文 2025-06-05

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期刊论文 2025-01-14

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期刊论文 2025-01-14

厘清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必要基础.而同位素技术是调查区域水资源组成及补给机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长白山北坡冬季不同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应用端元混合模型,量化河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长白山地区冬季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降水贫化重同位素,而地下水和积雪融水相对富集重同位素.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同位素点均位于大气降水线的下方,且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这些水体均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河水同位素的高值点响应降水同位素高值点的变化,表明河水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在观测后期,长白山西坡小黄泥河河水同位素值一直稳定在高值水平,指示了小黄泥河在观测后期可能有积雪融水的明显补给.端元混合结果显示,降水、地下水和天池水对长白山北坡碱水河的贡献率分别为70.9%、20.9%和8.2%,对二道白河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8.4%和5.9%;降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小黄泥河的比例分别为45.4%、33.5%和21.1%.不同流域和不同时段河水补给来源的差异与气温变化、下垫面特征和人为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

期刊论文 2025-01-14

高寒地区是世界众多大型河流的源区,了解区内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广泛发育多年冻土,高寒地区河床底部局部融区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控制着河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导致两者间水力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受观测条件限制,目前高寒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少,少量已有研究也多采用同位素和水化学示踪方法,成本高且精度低。采用观测成本更低但精度与密度更高的温度信号作为示踪剂,以量化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换;利用垂向一维瞬态热运移解析模型,定量计算不同深度处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流速;利用分布式测温光纤系统的观测结果,分析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寒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存在强烈的时空差异,季节与气候的转换对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起着控制作用,甚至能够改变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方向,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随着冻土活动层加深而增加。温度示踪方法适用于高寒冻土区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2种温度示踪方法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研究精度与准确性,为缺乏基础水文地质数据的高寒地区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

期刊论文 2023-08-17 DOI: 10.19509/j.cnki.dzkq.tb20220054

高寒地区是世界众多大型河流的源区,了解区内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广泛发育多年冻土,高寒地区河床底部局部融区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控制着河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导致两者间水力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受观测条件限制,目前高寒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少,少量已有研究也多采用同位素和水化学示踪方法,成本高且精度低。采用观测成本更低但精度与密度更高的温度信号作为示踪剂,以量化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换;利用垂向一维瞬态热运移解析模型,定量计算不同深度处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流速;利用分布式测温光纤系统的观测结果,分析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寒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存在强烈的时空差异,季节与气候的转换对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起着控制作用,甚至能够改变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方向,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随着冻土活动层加深而增加。温度示踪方法适用于高寒冻土区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2种温度示踪方法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研究精度与准确性,为缺乏基础水文地质数据的高寒地区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

期刊论文 2023-08-17 DOI: 10.19509/j.cnki.dzkq.tb20220054

针对温感区域长度小于空间分辨率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多点温度校正方案,并介绍了一种可应用于中小尺度剖面温度分布测量的装置和方法。采用基于多峰高斯拟合的方案,实现了多个测量不准确温度点的同时校正,提高了系统的温度准确度,设计了分布式拉曼测温系统样机,通过将光纤部分缠绕在PPR管上实现了中小尺度剖面温度分布测量。实验装置使2 m和1.5 m温感区域的测量准确度提高到1℃;测得冬季黄河万家寨水库冰盖厚度约为42.33 cm,与人工测量结果相差约为1.67 cm;测得36 m深河水剖面的温度约在0.32℃~0.90℃范围内波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分布式拉曼测温系统能够在野外大范围监测河道流水剖面的温度分布。

期刊论文 2023-02-07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3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