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针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出现的各类上拱变形问题,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分析、判断上拱原因的基本方法和相应对策。将上拱原因分为地基岩性、环境因素和填料特征三大类;上拱变形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的整治、预防措施只是针对具体原因的建议方案,现场实际需综合分析制定对策。

期刊论文 2023-12-20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308032

针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出现的各类上拱变形问题,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分析、判断上拱原因的基本方法和相应对策。将上拱原因分为地基岩性、环境因素和填料特征三大类;上拱变形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的整治、预防措施只是针对具体原因的建议方案,现场实际需综合分析制定对策。

期刊论文 2023-12-20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308032

针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出现的各类上拱变形问题,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分析、判断上拱原因的基本方法和相应对策。将上拱原因分为地基岩性、环境因素和填料特征三大类;上拱变形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的整治、预防措施只是针对具体原因的建议方案,现场实际需综合分析制定对策。

期刊论文 2023-12-20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308032

泥岩地层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质条件之一,而我国冻融循环环境则为风电场地基泥岩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泥岩长期蠕变力学行为及稳定性,室内设计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泥岩三轴蠕变试验,并基于蠕变试验试验结果深入分析冻融循环对泥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冻融循环次数越多,泥岩长期强度越低。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新疆寒区工程建设地基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论文 2021-10-11 DOI: 10.16747/j.cnki.cn61-1109/tv.2021.09.003

泥岩地层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质条件之一,而我国冻融循环环境则为风电场地基泥岩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泥岩长期蠕变力学行为及稳定性,室内设计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泥岩三轴蠕变试验,并基于蠕变试验试验结果深入分析冻融循环对泥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冻融循环次数越多,泥岩长期强度越低。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新疆寒区工程建设地基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论文 2021-10-11 DOI: 10.16747/j.cnki.cn61-1109/tv.2021.09.003

泥岩地层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质条件之一,而我国冻融循环环境则为风电场地基泥岩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泥岩长期蠕变力学行为及稳定性,室内设计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泥岩三轴蠕变试验,并基于蠕变试验试验结果深入分析冻融循环对泥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冻融循环次数越多,泥岩长期强度越低。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新疆寒区工程建设地基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论文 2021-10-11 DOI: 10.16747/j.cnki.cn61-1109/tv.2021.09.003

地球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冰室与温室气候状态间的相互转换,也发生了以雪球地球为特征的极冷和以快速升温为特征的极热气候事件。二叠纪是晚古生代冰期到中生代温室气候转换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认识二叠纪的重大气候演变,急需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是如何获取高精年代地层约束的陆地古气候信息。通过总结近年来报道的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和泥岩风化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基于高精年代地层格架的化学风化趋势,定量重建了华南南部在约300~286 Ma的陆地古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低纬陆地古气候对高纬冰川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新建的南华北陆地古温度曲线指示了与早二叠世Asselian初期和Sakmarian晚期两次冰川消融相对应的气候变暖事件,也指示了与Asselian早期和Artinskian早期两次冰川扩张相对应的气候变冷事件。

期刊论文 2020-10-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2

地球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冰室与温室气候状态间的相互转换,也发生了以雪球地球为特征的极冷和以快速升温为特征的极热气候事件。二叠纪是晚古生代冰期到中生代温室气候转换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认识二叠纪的重大气候演变,急需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是如何获取高精年代地层约束的陆地古气候信息。通过总结近年来报道的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和泥岩风化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基于高精年代地层格架的化学风化趋势,定量重建了华南南部在约300~286 Ma的陆地古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低纬陆地古气候对高纬冰川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新建的南华北陆地古温度曲线指示了与早二叠世Asselian初期和Sakmarian晚期两次冰川消融相对应的气候变暖事件,也指示了与Asselian早期和Artinskian早期两次冰川扩张相对应的气候变冷事件。

期刊论文 2020-10-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2

地球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冰室与温室气候状态间的相互转换,也发生了以雪球地球为特征的极冷和以快速升温为特征的极热气候事件。二叠纪是晚古生代冰期到中生代温室气候转换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认识二叠纪的重大气候演变,急需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是如何获取高精年代地层约束的陆地古气候信息。通过总结近年来报道的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和泥岩风化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基于高精年代地层格架的化学风化趋势,定量重建了华南南部在约300~286 Ma的陆地古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低纬陆地古气候对高纬冰川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新建的南华北陆地古温度曲线指示了与早二叠世Asselian初期和Sakmarian晚期两次冰川消融相对应的气候变暖事件,也指示了与Asselian早期和Artinskian早期两次冰川扩张相对应的气候变冷事件。

期刊论文 2020-10-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2

采用扫描电镜测试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岩和砂岩微观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泥岩由微小均匀的片状多边形块体构成,这种微观结构使得泥岩中水合物以浸染状赋存;而砂岩内部存在分散状孔隙,砂岩中水合物为孔隙赋存。采用瞬变平面热源法测试了含甲烷水合物储层岩石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在温度为-9.41~9.41℃时,干泥岩导热系数为0.577~0.853 W·m-1·K-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泥岩导热系数为0.704~1.050 W·m-1·K-1。在温度为-8.11~9.28℃时,干砂岩导热系数为0.828~1.271 W·m-1·K-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砂岩导热系数为3.850~4.555 W·m-1·K-1。在温度为-9.41~9.41℃时,干泥岩热扩散率为0.712~0.894 mm2·s-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泥岩热扩散率为0.792~1.006 mm2·s-1,干砂岩热扩散率为1.198~1.674 mm2·s-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砂岩热扩散率为1.403~1.769 mm2·s-1。测试数据表明,对于孔隙型水合物,测定导热系数是一种较好的辨识水合物存在的辅助手段。

期刊论文 2018-05-1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2.17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