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文中以姜路岭隧道为依托,通过对多年冻土区隧道浅埋段热棒群主动热防护实体工程的设计、地温监测分析及跟踪调查,得出热棒群的应用抬升了隧道洞顶冻土上限、形成了冻土隔水层、缩短了隧道围岩冻融圈回冻时间、有效防止了隧道洞口浅埋段病害的产生和发展,为多年冻土区隧道浅埋段同类工程的病害预防及治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5-17 DOI: 10.13905/j.cnki.dwjz.2023.3.026

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浅埋隧道,由于冻土退化形成水(泥)囊,使得砂砾层被地下水不断侵入,导致隧道塌方,而采用普通的维护方案难以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为解决这个问题,以景阳岭隧道出口浅埋段塌方事故为例,提出了“抗滑桩+冠梁”围护结构的处治方案,采用现场监测、有限元模拟等方法对该方案进行了验证与效果评价。还原围护结构施工的部分工序时,把模拟值与对应的现场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结合地勘资料、超前地质探测报告及现场实际工况,认为围岩条件差、施工干扰是导致景阳岭隧道发生塌方的主要原因;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表明数值模拟合理,具有对实际工程的可参考性;在增设抗滑桩+冠梁的施工方案后,初支结构的拱顶下沉、拱腰和拱脚的收敛分别为8.9,3,3.1 mm,原塌方轮廓线内的围岩变形最大值也不超过0.18 m,变形均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初支结构受到的最大拉应力位于拱顶,为1.61 MPa,最大压应力位于拱腰,为2.75 MPa,受力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初支结构的拱顶下沉、拱腰和拱脚的收敛分别为5.9,4.3,4.3 mm,最大变化速率0.1 mm/d,均满足原设计要求,表明该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的治理效果良...

期刊论文 2023-01-06

针对胜利煤矿永冻层下浅埋14#煤层的赋存特殊性,在14101工作面运输顺槽开展锚网支护试验及现场测试工作,分析冻土矿区浅埋煤层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和锚网支护的实际承载变化规律,为评价这种条件下锚网支护的合理性、制定冻土矿区浅埋煤层巷道锚网支护技术标准及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18-08-01 DOI: 10.13301/j.cnki.ct.2018.07.035

输水管道是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铺设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和施工进度,同时还影响工程的直接效益和使用寿命。本文中通过在低温实验室进行PE管浅埋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管道埋深、保温措施、回填措施和换填措施等条件下管道内温度和管道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换填措施、保温措施对管道内温度影响不大,而管道埋深和回填措施对管道内温度影响显著,适当增加管道埋深,管内温度升高,EPS轻质土回填的保温效果好于珍珠岩散料轻质土回填措施。在管道变形方面,炉渣换填措施略优于砂土换填措施,适当增加管道埋深,管道变形明显减小。与设置换填措施、回填措施和保温层的复杂工况处理相比,采用炉渣换填和回填措施的裸管,可以达到较好的防冻效果。综合考虑冻土区机械耕作等需要和防冻措施的经济可行性,推荐80 cm埋深的炉渣换填回填模式作为季节性冻土区(冻深<2.3 m)PE管道的浅埋模式。

期刊论文 2018-04-13 DOI: 10.13243/j.cnki.slxb.20170842

以G214公路高原多年冻土区姜路岭隧道浅埋段热棒群防护工程为例,通过对隧道天然工况下和热棒群防护下的隧道围岩地温变化特征及冻融圈变化规律的研究,评价了利用热棒群对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浅埋段进行主动热防护的工程效果。研究表明:天然工况下隧道施工产生的冻融圈范围大于2.2 m;冻融圈回冻时间大于4 a;在热棒群防护下姜路岭隧道出口左洞洞侧人为冻土上限抬高0.5 m;隧道洞顶冻融圈的回冻时间为1 a,洞侧冻融圈回冻时间为2~3 a;地温总体上呈现出类似于正余弦曲线的变化形式,暖季地温较大,寒季地温相对较小,且随着时间推移,同期地温在逐渐降低;评价认为利用热棒群对多年冻土区隧道浅埋段进行主动热防护可以快速消除施工给隧道冻土围岩带来的热干扰,维持洞周冻土围岩的稳定,同时在洞周形成冻土防渗帷幕,阻隔冻结层上水向隧道结构方向的渗入,是一种有效保护隧道多年冻土环境的工程措施。

期刊论文 2017-06-21 DOI: 10.13722/j.cnki.jrme.2016.0344

青海省共和至玉树公路鄂拉山隧道出口段为Ⅴ级围岩、存在多年冻土浅埋段,给隧道施工造成很大困难,施工时正处于本地的夏季、雨季,洞门开挖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因此,采用中隔壁导坑施工。论文介绍了中隔壁导坑法的施工思路、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给出了围岩支护参数的具体数值和工程质量控制重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16-06-30

该文主要分析了季节性冻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引起土的冻胀现象机理、不利影响,以及防治冻胀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影响冻胀的土、水、外界气温等因素;对场地土冻结深度的影响因素,在对于深厚季节性冻土地区(冻结深度大于2m),基础合理浅埋在保证建筑安全方面实现的可能性,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重大厚度应根据当地经验确定。没有地区经验的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由地基土的冻胀性、基础形式、采暖情况、基底压力所确定的基底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有关数据资料查取。

期刊论文 2015-06-12 DOI: 10.16660/j.cnki.1674-098x.2015.09.047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可以提供拱顶沉降、水平收敛等数据,供建立变形监测模型,根据模型可预测监控量测数据的走势,进而指导隧道施工。本文首先对变形监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然后结合鄂拉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控模型预测结果,综合分析冻土隧道变形规律,并依据出口浅埋偏压段的观测结果调整了施工方案。后续监测显示,洞内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处于趋稳状态。

期刊论文 2014-11-27

结合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祁连山隧道进口浅埋段施工技术,阐述高原冻土地区浅埋段采取拱墙长管棚配合中隔壁法开挖的方案进行施工,不仅能有效的加固围岩,确保了隧道结构的稳定,而且此方案操作相对简单,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效。

期刊论文 2014-08-11

研究目的:多年冻土区隧道洞口浅埋段结构所处的环境温度主要受大气温度影响,变化幅度大,同时施工造成的热融圈(围岩活动层)接近或与多年冻土上限重叠,冻结层上水易向洞周汇集,因此该段隧道极易出现衬砌开裂、漏水、挂冰等冻融破坏现象。利用较为成熟的热棒技术,对多年冻土区隧道浅埋段围岩进行"主动冷却"防护,减少或避免冻融循环对隧道支护结构可能造成的破坏。研究结论:(1)热棒群工作后可显著降低其影响范围内的围岩温度,提高冻土围岩强度,抬升多年冻土上限,并在洞顶形成冻土隔水帷幕,减小隧道支护结构所受冻胀力;(2)可阻隔冻结层上水向隧道结构方向的渗入,同时使热融圈的回冻时间从3~5个冻融循环期减少到1个,有效地解决洞口段支护结构冻融破坏等问题;(3)该工程费用相对较少,安装、监测方便;(4)研究成果适用于新建或已建多年冻土隧道浅埋段的病害预防及治理。

期刊论文 2014-01-03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