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冰川滴丸中6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5 nm(肉桂酸)、330 nm(阿魏酸和藁本内酯)、430 nm(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进样量为10μL。以肉桂酸为内参物,计算阿魏酸、藁本内酯、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阿魏酸、藁本内酯、肉桂酸、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25 86~0.142 8μg、0.275 2~2.752μg、0.045 4~0.454μg、0.178 8~1.788μg、0.063 6~0.636μg、0.057 2~0.57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85%,99.54%,99.75%,99.34%,98.65%,100.44%,RSD分别为...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冰川滴丸中6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5 nm(肉桂酸)、330 nm(阿魏酸和藁本内酯)、430 nm(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进样量为10μL。以肉桂酸为内参物,计算阿魏酸、藁本内酯、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阿魏酸、藁本内酯、肉桂酸、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25 86~0.142 8μg、0.275 2~2.752μg、0.045 4~0.454μg、0.178 8~1.788μg、0.063 6~0.636μg、0.057 2~0.57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85%,99.54%,99.75%,99.34%,98.65%,100.44%,RSD分别为...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冰川滴丸中6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5 nm(肉桂酸)、330 nm(阿魏酸和藁本内酯)、430 nm(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进样量为10μL。以肉桂酸为内参物,计算阿魏酸、藁本内酯、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阿魏酸、藁本内酯、肉桂酸、姜黄素、去甲姜黄素、双去甲姜黄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25 86~0.142 8μg、0.275 2~2.752μg、0.045 4~0.454μg、0.178 8~1.788μg、0.063 6~0.636μg、0.057 2~0.57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85%,99.54%,99.75%,99.34%,98.65%,100.44%,RSD分别为...
介电法土壤水分监测仪器在北方地区受低温冻土影响较大,通过对介电法探针式传感器和导管式传感器冬季野外实验监测数据的对比以及对监测仪器结构特点的分析,证明导管式传感器抗低温能力强于探针式传感器,为北方省份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选择土壤水分监测仪器提供了依据。
介电法土壤水分监测仪器在北方地区受低温冻土影响较大,通过对介电法探针式传感器和导管式传感器冬季野外实验监测数据的对比以及对监测仪器结构特点的分析,证明导管式传感器抗低温能力强于探针式传感器,为北方省份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选择土壤水分监测仪器提供了依据。
介电法土壤水分监测仪器在北方地区受低温冻土影响较大,通过对介电法探针式传感器和导管式传感器冬季野外实验监测数据的对比以及对监测仪器结构特点的分析,证明导管式传感器抗低温能力强于探针式传感器,为北方省份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选择土壤水分监测仪器提供了依据。
由于现有冻土路基热量计算存在实测温度与辐射强度变化的不匹配性,提出了冻土路基非稳态导热传热计算新方法,并确定了该计算方法下的导热关键参数为热扩散系数与稳态传热计算热量差异的计算公式。形成了一套负温域热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与配套试验设备,并结合路基底部实测数据进行热量计算误差分析。
由于现有冻土路基热量计算存在实测温度与辐射强度变化的不匹配性,提出了冻土路基非稳态导热传热计算新方法,并确定了该计算方法下的导热关键参数为热扩散系数与稳态传热计算热量差异的计算公式。形成了一套负温域热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与配套试验设备,并结合路基底部实测数据进行热量计算误差分析。
由于现有冻土路基热量计算存在实测温度与辐射强度变化的不匹配性,提出了冻土路基非稳态导热传热计算新方法,并确定了该计算方法下的导热关键参数为热扩散系数与稳态传热计算热量差异的计算公式。形成了一套负温域热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与配套试验设备,并结合路基底部实测数据进行热量计算误差分析。
为探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依据接触面冻结强度传统定义,应用压桩法原理研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开展多影响因素条件下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呈现脆性破坏及应变软化,残余强度呈周期性波动及衰变等典型特征;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受接触面温度和粗糙度影响显著,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分别呈线性和对数函数关系。利用埋设于抗压桩身侧面的微型土压力传感器,揭示了接触面压应力沿桩身分布规律,以及接触面压应力随冻结时间、剪切位移变化规律,并将其与接触面温度、冻结强度等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