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1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期刊论文 2025-05-19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期刊论文 2025-05-19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期刊论文 2025-05-19

末次冰期的两类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现象Dansgaard-Oeschger Oscillation(DO振荡)和海因里希事件(HS)在全球多处重建记录中均有体现,然而其触发机制及为何集中于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发生仍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全球耦合模式,模拟并分析了MIS 3背景场下冰盖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DO/HS间冰阶期间,高海拔冰盖使行星波振幅增大,大气向极区输送热量增加,北极变暖,北大西洋海冰面积减少,但格陵兰岛存在阻塞高压,使DO/HS间冰阶期间温度偏低。冰盖条件显著影响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形态且与DO/HS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MIS 3阶段冰盖较末次冰盛期(LGM)而言,更利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形成。2)高冰盖情境下格陵兰岛有一定阻塞高压且地表气温降低,北大西洋副极地涡旋由于海洋表面风应力增加而加强,向北热量输送也相应增加。3)加入淡水强迫之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度减弱,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海冰增加,进入冰阶状态。此时,增强的大气向北热量输送削弱了由于AMOC减弱造成的降温,不利于格陵兰岛冰阶状...

期刊论文 2025-01-27

末次冰期的两类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现象Dansgaard-Oeschger Oscillation(DO振荡)和海因里希事件(HS)在全球多处重建记录中均有体现,然而其触发机制及为何集中于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发生仍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全球耦合模式,模拟并分析了MIS 3背景场下冰盖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DO/HS间冰阶期间,高海拔冰盖使行星波振幅增大,大气向极区输送热量增加,北极变暖,北大西洋海冰面积减少,但格陵兰岛存在阻塞高压,使DO/HS间冰阶期间温度偏低。冰盖条件显著影响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形态且与DO/HS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MIS 3阶段冰盖较末次冰盛期(LGM)而言,更利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形成。2)高冰盖情境下格陵兰岛有一定阻塞高压且地表气温降低,北大西洋副极地涡旋由于海洋表面风应力增加而加强,向北热量输送也相应增加。3)加入淡水强迫之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度减弱,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海冰增加,进入冰阶状态。此时,增强的大气向北热量输送削弱了由于AMOC减弱造成的降温,不利于格陵兰岛冰阶状...

期刊论文 2025-01-27

末次冰期的两类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现象Dansgaard-Oeschger Oscillation(DO振荡)和海因里希事件(HS)在全球多处重建记录中均有体现,然而其触发机制及为何集中于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发生仍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全球耦合模式,模拟并分析了MIS 3背景场下冰盖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DO/HS间冰阶期间,高海拔冰盖使行星波振幅增大,大气向极区输送热量增加,北极变暖,北大西洋海冰面积减少,但格陵兰岛存在阻塞高压,使DO/HS间冰阶期间温度偏低。冰盖条件显著影响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形态且与DO/HS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MIS 3阶段冰盖较末次冰盛期(LGM)而言,更利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形成。2)高冰盖情境下格陵兰岛有一定阻塞高压且地表气温降低,北大西洋副极地涡旋由于海洋表面风应力增加而加强,向北热量输送也相应增加。3)加入淡水强迫之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度减弱,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海冰增加,进入冰阶状态。此时,增强的大气向北热量输送削弱了由于AMOC减弱造成的降温,不利于格陵兰岛冰阶状...

期刊论文 2025-01-27

为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海盆D3-5柱样的硅藻进行了分析,D3-5柱样的15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硅藻54个种和变种,以海水种和冷水种为主。通过硅藻分析,将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海洋环境变化划分如下:58.6~72.5 ka BP期间,硅藻以冷水种和海冰种为主,并出现沿岸种,推测因南极冰盖增长,鲍威尔海盆受极地冷水团控制,气候出现明显冷-暖交替,而且海平面较低,站位水深较浅;40.7~58.6 ka BP期间,出现明显气候冷-暖转变,海洋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变得不稳定,由于海冰融化、温盐循环加强和冰筏碎屑事件的频发导致硅藻种类、丰度骤减;26.2~40.7 ka BP期间,硅藻种类明显增加,出现海冰种,冷水种增加,推测处于末次冰盛期的冰盖增长前期,中纬度暖水团在南极海区的影响范围向南扩大,冷、暖水团强烈混合,驱动温盐循环;26.2 ka BP至今,硅藻丰度增加,极地冷、暖水团混合的指示种Fragilariopsis oceanica指示研究区的表层与底层水体混合增强,海冰覆盖面积持续增大,威德尔环流势力增强,中纬度暖水势力减弱。总体来说,...

期刊论文 2024-12-17

为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海盆D3-5柱样的硅藻进行了分析,D3-5柱样的15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硅藻54个种和变种,以海水种和冷水种为主。通过硅藻分析,将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海洋环境变化划分如下:58.6~72.5 ka BP期间,硅藻以冷水种和海冰种为主,并出现沿岸种,推测因南极冰盖增长,鲍威尔海盆受极地冷水团控制,气候出现明显冷-暖交替,而且海平面较低,站位水深较浅;40.7~58.6 ka BP期间,出现明显气候冷-暖转变,海洋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变得不稳定,由于海冰融化、温盐循环加强和冰筏碎屑事件的频发导致硅藻种类、丰度骤减;26.2~40.7 ka BP期间,硅藻种类明显增加,出现海冰种,冷水种增加,推测处于末次冰盛期的冰盖增长前期,中纬度暖水团在南极海区的影响范围向南扩大,冷、暖水团强烈混合,驱动温盐循环;26.2 ka BP至今,硅藻丰度增加,极地冷、暖水团混合的指示种Fragilariopsis oceanica指示研究区的表层与底层水体混合增强,海冰覆盖面积持续增大,威德尔环流势力增强,中纬度暖水势力减弱。总体来说,...

期刊论文 2024-12-17

以藏东南阿扎冰川和米堆冰川为研究区,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真菌ITS测序技术,研究了冰川表碛与退缩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两条冰川表碛与退缩区土壤中共发现细菌门38个,其中Proteobacteria(40%)、Actinobacteriota(23%)、Bacteroidota(14%)为优势群,共发现真菌门7个,Basidiomycota(47%)和Ascomycota(45%)为优势群.阿扎和米堆冰川表碛中Patescibacteria、RCP2-54、Bacteroidota、Gemmatimonadota和Acidobacteriota的菌群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米堆冰川表碛和退缩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退缩区三个演替阶段之间的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在表碛中丰度最高,而随着演替进程参与植物定殖或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上升,NMDS模型也逐渐接近重叠,群落结构在植被演替后期逐渐趋于稳定,.除全钾外,养分含量在两条冰川...

期刊论文 2024-09-19 DOI: 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4.0175

以藏东南阿扎冰川和米堆冰川为研究区,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真菌ITS测序技术,研究了冰川表碛与退缩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两条冰川表碛与退缩区土壤中共发现细菌门38个,其中Proteobacteria(40%)、Actinobacteriota(23%)、Bacteroidota(14%)为优势群,共发现真菌门7个,Basidiomycota(47%)和Ascomycota(45%)为优势群.阿扎和米堆冰川表碛中Patescibacteria、RCP2-54、Bacteroidota、Gemmatimonadota和Acidobacteriota的菌群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米堆冰川表碛和退缩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退缩区三个演替阶段之间的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在表碛中丰度最高,而随着演替进程参与植物定殖或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上升,NMDS模型也逐渐接近重叠,群落结构在植被演替后期逐渐趋于稳定,.除全钾外,养分含量在两条冰川...

期刊论文 2024-09-19 DOI: 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4.0175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1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