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9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多年冻土融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多年冻土融化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基于此,从全球变暖引发的各种极端天气以及多年冻土融化的各种现象出发,分析多年冻土融化对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1-26 DOI: 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4.01.002

河流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河流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21年6—10月对河流湿地河心区、河滨植被区、灌丛沼泽区以及森林沼泽区的主要温室气体(CH4、CO2、N2O)通量进行观测,对比分析温室气体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流湿地不同采样点3种温室气体生长季平均通量都为CH4、CO2、N2O的“源”,且各个采样点CO2通量与N2O通量都呈现出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而CH4通量生长季期间并未发现相似动态变化.经分析,不同采样点生长季平均CH4通量差异显著(p<0.01),作为水陆混合采样点的河滨植被区CH4通量明显高于其他采样点;生长季平均N2O通量差异显著(p<0.05),距离河流水体较远的灌丛沼泽区和森林沼泽区N2<...

期刊论文 2023-11-24 DOI: 10.13671/j.hjkxxb.2023.0131

为了探究温度和水分变化对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设置温度5,10和15℃(记作T5,T10和T15)和水分梯度75%,100%,130%土壤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记作W75, W100和W130)室内交互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各水分处理CO2累积排放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W75T5处理最低(818.59 mg·kg-1),W100T15处理最高(3 420.50 mg·kg-1);W75和W100处理CH4累积排放量无明显规律,W130处理CH4累计排放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W75处理N2O累计排放量随温度增加而降低,W100和W130处理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O2累积排放量与微生物量碳显著负相关,与pH和过氧化氢酶显著正相关;CH4累积排放量与电导率、脲酶显著负相关。温度、水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全球增温潜势(GWP)影响显著;水热因素和土壤性质共同解释了...

期刊论文 2023-08-31

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是重要碳库,对于全球CO2、N2O和CH4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冻融循环是多年冻土区的重要特征,但冻融作用对不同林型腐殖土有机质分解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兴安落叶松林(针叶林)、白桦林(阔叶林)、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三种林型的腐殖层土壤进行了42天的短期室内培养实验,探索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导致森林腐殖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增加,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增加了314.8%、91.4%和43.2%,但冻融后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均明显下降,CO2排放量在25℃时分别下降24.7%、36.4%和29.5%。同时冻融作用也降低了森林土壤吸收CH4的能力,但没有发现对土壤N2O排放产生明显影响。冻融作用短期内降低了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其中对CO2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阔叶林腐殖层土壤受...

期刊论文 2023-07-28

【背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加速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正反馈作用。【目的】本文针对国内外冻土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比较,旨在归纳、总结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运用BIBExcel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使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完成高频词的网络可视化图谱,并通过SPSS软件实现高频词的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与冻土微生物相关的国内外文献839篇,其中国外文献713篇、中文文献126篇,国外的发文量和增长率显著高于国内。从高频关键词和共现网络视图上看,国外偏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及微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而国内更偏向于冻土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聚类分析表明,国外研究主要以微生物对有机碳的降解作用及对冻土区乃至全球的影响为主,此外还涉及以冻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火星生命的探究。国内研究主要以冻土微生物多样性、甲烷排放和微生物对污染的降解作用为重点。【结论】国内外对于冻土微生物的研究态势存在异同...

期刊论文 2022-02-2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10940

多年冻土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2017年生长季(5—9月),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通量进行野外原位观测,对比分析温室气体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CO2通量范围为65.88~883.59mg·m-2·h-1;CH4通量范围为-93.29~-2.82μg·m-2·h-1;N2O通量范围为-5.31~45.22μg·m-2·h-1。整个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均表现为CO2、N2O的排放源、CH4的吸收汇,土壤CO2和CH4通量在不同林型...

期刊论文 2020-11-25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占北半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的产物,全球变暖导致世界范围内多年冻土的普遍退化。多年冻土的退化将影响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和寒区许多重要工程设施的稳定性,并对气候系统具有重要的正反馈作用。目前,虽然对北极和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但是仍有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多年冻土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对人类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期刊论文 2020-10-23

采用野外原位实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兴安岭多年冻土不同程度退化地区生长季湿地土壤温室气体CH4、CO2和N2O的排放通量特征,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 3种类型冻土区(季节性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连续多年冻土区,分别用D1、D2、D3表示)土壤在生长季时期表现为CO2和N2O的源; D1和D3为CH4的源,D2为CH4的汇。D1、D2、D3土壤在生长季中平均CH4排放通量分别为(0.127±0.021)、(-0.020±0. 006)、(0. 082±0. 019) mg·m-2·h-1; CO2排放通量分别为(371.50±66.73)、(318.43±55.67)、(213.19±37.05) mg·m-2·h-1; N2O排放通量分别为...

期刊论文 2020-04-1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005.012

气候变暖及永久冻土退化将会增加冻土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关于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沼泽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及主控因子尚不明确。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原位观测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7种天然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M、白桦沼泽-B、落叶松苔草沼泽-LT、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土壤CO2、CH4和N2O通量及土壤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及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pH值及含水量,揭示永久冻土区沼泽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 7种沼泽类型土壤CO2年均通量(125.12—163.33 mg m-2 h-1)相近;2) CH4年均通量(-0.007—0.400 mg m-2 h-1)呈草丛显著高于其他沼泽5.6—65.7倍(P<0.01);3) N2O年均通量(1.52—37.90μg m-2 h<...

期刊论文 2019-12-26

近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的全球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冻土活动层厚度对此具有指示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对冻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已成为环境地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及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冻土中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产生途径与排放方式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变化、降水格局变化以及氮沉降对我国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以及外源氮添加均可显著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发生变化,但不同土壤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不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期为制定适应全球变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19-06-10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9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