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 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 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 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
利用水热耦合模式(Si 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J站2002年8月1日—2003年8月31日的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季节冻土区的土壤温湿特征进行了单点模拟研究。SHAW模式能较好地模拟BJ站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7以上,平均偏差在1℃以内。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变好,100 cm以下土壤温度的观测值和模拟值基本吻合。由于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在冬、春季的模拟值较观测值略偏大,使得模拟的土壤温度在冬、春季也略微偏大。就模拟结果而言,60 cm以上土壤温度对降雪是比较敏感的。模拟的土壤湿度基本上能够再现土壤未冻水含量随时间的实际变化趋势,除4 cm土壤层外,其他层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差异较大。由于影响土壤湿度的因素较多及其本身具有较复杂的相态变化,陆面模式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参数化仍是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