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和归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枪勇错和沉错为研究区采集湖芯样品,获得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积累通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并结合湖泊近代气候环境的演变特征,通过扩张和收缩湖泊的对比探讨影响污染物蓄积的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0年来枪勇错和沉错沉积物中OCPs浓度的变化范围介于低于检出限(BDL)~3.17 ng·g-1(以干重计,下同).扩张湖泊和收缩湖泊在污染物的积累程度和影响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枪勇错湖芯中的OCPs分别在1970—1980年和2000—2015年出现了两个峰值;而沉错湖芯中仅在1970—1990年间出现峰值,之后受湖泊退缩影响,入湖的POPs通量呈降低趋势.枪勇错沉积物中OCPs的累积输入量由1960—1990年的17.49 g增加为1990—2019年的31.77 g,且α/γ-HCH和DDEs/DDTs的分子比率在第2个峰值期间显著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可能是扩张湖泊出现第2个峰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第三极POPs迁移...
全球变化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和归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枪勇错和沉错为研究区采集湖芯样品,获得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积累通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并结合湖泊近代气候环境的演变特征,通过扩张和收缩湖泊的对比探讨影响污染物蓄积的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0年来枪勇错和沉错沉积物中OCPs浓度的变化范围介于低于检出限(BDL)~3.17 ng·g-1(以干重计,下同).扩张湖泊和收缩湖泊在污染物的积累程度和影响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枪勇错湖芯中的OCPs分别在1970—1980年和2000—2015年出现了两个峰值;而沉错湖芯中仅在1970—1990年间出现峰值,之后受湖泊退缩影响,入湖的POPs通量呈降低趋势.枪勇错沉积物中OCPs的累积输入量由1960—1990年的17.49 g增加为1990—2019年的31.77 g,且α/γ-HCH和DDEs/DDTs的分子比率在第2个峰值期间显著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可能是扩张湖泊出现第2个峰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第三极POPs迁移...
全球变化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和归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枪勇错和沉错为研究区采集湖芯样品,获得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积累通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并结合湖泊近代气候环境的演变特征,通过扩张和收缩湖泊的对比探讨影响污染物蓄积的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0年来枪勇错和沉错沉积物中OCPs浓度的变化范围介于低于检出限(BDL)~3.17 ng·g-1(以干重计,下同).扩张湖泊和收缩湖泊在污染物的积累程度和影响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枪勇错湖芯中的OCPs分别在1970—1980年和2000—2015年出现了两个峰值;而沉错湖芯中仅在1970—1990年间出现峰值,之后受湖泊退缩影响,入湖的POPs通量呈降低趋势.枪勇错沉积物中OCPs的累积输入量由1960—1990年的17.49 g增加为1990—2019年的31.77 g,且α/γ-HCH和DDEs/DDTs的分子比率在第2个峰值期间显著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可能是扩张湖泊出现第2个峰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第三极POPs迁移...
全球变化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和归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枪勇错和沉错为研究区采集湖芯样品,获得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积累通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并结合湖泊近代气候环境的演变特征,通过扩张和收缩湖泊的对比探讨影响污染物蓄积的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0年来枪勇错和沉错沉积物中OCPs浓度的变化范围介于低于检出限(BDL)~3.17 ng·g-1(以干重计,下同).扩张湖泊和收缩湖泊在污染物的积累程度和影响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枪勇错湖芯中的OCPs分别在1970—1980年和2000—2015年出现了两个峰值;而沉错湖芯中仅在1970—1990年间出现峰值,之后受湖泊退缩影响,入湖的POPs通量呈降低趋势.枪勇错沉积物中OCPs的累积输入量由1960—1990年的17.49 g增加为1990—2019年的31.77 g,且α/γ-HCH和DDEs/DDTs的分子比率在第2个峰值期间显著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可能是扩张湖泊出现第2个峰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第三极POPs迁移...
掌握过去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特征是客观理解现代和准确预估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冰前湖沉积物是连续反演过去冰川变化历史的良好介质;然而,因研究薄弱,青藏高原冰前湖沉积物组分变化与冰川运动的关系仍不明确,极大限制了古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本文利用布加岗日冰川接触型湖泊-碑加湖156 cm沉积钻孔和湖区冰川沉积物,通过粒度、元素、210Pb和137Cs分析,结合1968-2021年上游碑加冰川末端变化遥感影像解译,明确了冰川运动对沉积物组分输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建了1817年以来的冰川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碑加湖钻孔样品的粒度由主峰众数粒径为9.9、31、160和520μm的4个端元(EM1、EM2、EM3、EM4)组成.其中,EM4组分主要由冰川前进对冰碛碎屑的压碎作用产生,EM3~EM1组分输入和冰川退缩、冰流加速对冰碛碎屑的磨蚀作用有关;冰舌末端距离钻孔的远近造成沉积物中EM1~EM4组分含量具有梯次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元素主成分1(PC1,方差信息解释量为46%)对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及粒度端元数据.粒度端元组分含量变化揭示,碑加冰川在...
掌握过去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特征是客观理解现代和准确预估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冰前湖沉积物是连续反演过去冰川变化历史的良好介质;然而,因研究薄弱,青藏高原冰前湖沉积物组分变化与冰川运动的关系仍不明确,极大限制了古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本文利用布加岗日冰川接触型湖泊-碑加湖156 cm沉积钻孔和湖区冰川沉积物,通过粒度、元素、210Pb和137Cs分析,结合1968-2021年上游碑加冰川末端变化遥感影像解译,明确了冰川运动对沉积物组分输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建了1817年以来的冰川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碑加湖钻孔样品的粒度由主峰众数粒径为9.9、31、160和520μm的4个端元(EM1、EM2、EM3、EM4)组成.其中,EM4组分主要由冰川前进对冰碛碎屑的压碎作用产生,EM3~EM1组分输入和冰川退缩、冰流加速对冰碛碎屑的磨蚀作用有关;冰舌末端距离钻孔的远近造成沉积物中EM1~EM4组分含量具有梯次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元素主成分1(PC1,方差信息解释量为46%)对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及粒度端元数据.粒度端元组分含量变化揭示,碑加冰川在...
掌握过去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特征是客观理解现代和准确预估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冰前湖沉积物是连续反演过去冰川变化历史的良好介质;然而,因研究薄弱,青藏高原冰前湖沉积物组分变化与冰川运动的关系仍不明确,极大限制了古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本文利用布加岗日冰川接触型湖泊-碑加湖156 cm沉积钻孔和湖区冰川沉积物,通过粒度、元素、210Pb和137Cs分析,结合1968-2021年上游碑加冰川末端变化遥感影像解译,明确了冰川运动对沉积物组分输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建了1817年以来的冰川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碑加湖钻孔样品的粒度由主峰众数粒径为9.9、31、160和520μm的4个端元(EM1、EM2、EM3、EM4)组成.其中,EM4组分主要由冰川前进对冰碛碎屑的压碎作用产生,EM3~EM1组分输入和冰川退缩、冰流加速对冰碛碎屑的磨蚀作用有关;冰舌末端距离钻孔的远近造成沉积物中EM1~EM4组分含量具有梯次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元素主成分1(PC1,方差信息解释量为46%)对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及粒度端元数据.粒度端元组分含量变化揭示,碑加冰川在...
了解印度季风和西风对该区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变化历史对认识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赤布张错湖泊5.48 m沉积岩芯中的介形虫为研究对象,利用介形虫属种和丰度变化以及介壳δ18O、δ13C、Mg/Ca和Sr/Ca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晚冰期末期以来的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历史。研究表明,赤布张错近13 cal.ka B.P.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历史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为13.0~9.2 cal.ka B.P.,白玻璃介出现较多,介壳δ18O、δ13C为高值,具有气候相对温暖、湖泊由降水补给为主转为融水为主的变化特征,其中,12.3~11.1 cal.ka B.P.低水位指示的寒冷干旱反映了本区对Younger Dryas事件的响应;阶段Ⅱ为9.2~4.4 cal.ka B.P.,湖泊由以降水补给为主的相对温暖的浅水状态,转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温凉状态,水深逐渐加大,该阶段的4个亚阶段分别为9.2~7.7 cal.ka B.P.、7.7~6.8 cal.ka B.P.、6.8~5....
了解印度季风和西风对该区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变化历史对认识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赤布张错湖泊5.48 m沉积岩芯中的介形虫为研究对象,利用介形虫属种和丰度变化以及介壳δ18O、δ13C、Mg/Ca和Sr/Ca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晚冰期末期以来的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历史。研究表明,赤布张错近13 cal.ka B.P.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历史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为13.0~9.2 cal.ka B.P.,白玻璃介出现较多,介壳δ18O、δ13C为高值,具有气候相对温暖、湖泊由降水补给为主转为融水为主的变化特征,其中,12.3~11.1 cal.ka B.P.低水位指示的寒冷干旱反映了本区对Younger Dryas事件的响应;阶段Ⅱ为9.2~4.4 cal.ka B.P.,湖泊由以降水补给为主的相对温暖的浅水状态,转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温凉状态,水深逐渐加大,该阶段的4个亚阶段分别为9.2~7.7 cal.ka B.P.、7.7~6.8 cal.ka B.P.、6.8~5....
了解印度季风和西风对该区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变化历史对认识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赤布张错湖泊5.48 m沉积岩芯中的介形虫为研究对象,利用介形虫属种和丰度变化以及介壳δ18O、δ13C、Mg/Ca和Sr/Ca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晚冰期末期以来的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历史。研究表明,赤布张错近13 cal.ka B.P.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历史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为13.0~9.2 cal.ka B.P.,白玻璃介出现较多,介壳δ18O、δ13C为高值,具有气候相对温暖、湖泊由降水补给为主转为融水为主的变化特征,其中,12.3~11.1 cal.ka B.P.低水位指示的寒冷干旱反映了本区对Younger Dryas事件的响应;阶段Ⅱ为9.2~4.4 cal.ka B.P.,湖泊由以降水补给为主的相对温暖的浅水状态,转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温凉状态,水深逐渐加大,该阶段的4个亚阶段分别为9.2~7.7 cal.ka B.P.、7.7~6.8 cal.ka B.P.、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