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2
3
共检索到 5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期刊论文 2024-11-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8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期刊论文 2024-11-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8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期刊论文 2024-11-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8

东西伯利亚陆架作为全球最为宽浅的陆架之一,在全球变暖和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受海冰减少、冻土退化、径流增加和海岸侵蚀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该区沉积有机碳的来源、输运和埋藏发生着显著变化,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西伯利亚海西部和拉普捷夫海沉积有机碳以陆源贡献为主,海岸侵蚀作用提高了冻土碳的入海通量,对气候变化具正反馈效应;楚科奇海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埋藏效率,季节性海冰变化对有机碳的源汇有直接的影响。受沉积水动力作用影响,陆源沉积有机碳从勒拿河河口输运到陆架边缘需3 000~4 000年,不同类型有机碳存在显著的分异和降解。陆架有机碳埋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大量高活性的冻土碳由陆向海的快速沉积对于北极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水生环境有机碳的矿化及CO2的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该区的研究应加强综合地球化学指标和典型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等手段的应用,开展区域对比研究,重视海冰过程与有机碳源汇的联系,结合区域碳循环多模型集成,从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替代指标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不同时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下的有机碳源汇格局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期刊论文 2020-10-23

东西伯利亚陆架作为全球最为宽浅的陆架之一,在全球变暖和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受海冰减少、冻土退化、径流增加和海岸侵蚀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该区沉积有机碳的来源、输运和埋藏发生着显著变化,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西伯利亚海西部和拉普捷夫海沉积有机碳以陆源贡献为主,海岸侵蚀作用提高了冻土碳的入海通量,对气候变化具正反馈效应;楚科奇海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埋藏效率,季节性海冰变化对有机碳的源汇有直接的影响。受沉积水动力作用影响,陆源沉积有机碳从勒拿河河口输运到陆架边缘需3 000~4 000年,不同类型有机碳存在显著的分异和降解。陆架有机碳埋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大量高活性的冻土碳由陆向海的快速沉积对于北极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水生环境有机碳的矿化及CO2的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该区的研究应加强综合地球化学指标和典型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等手段的应用,开展区域对比研究,重视海冰过程与有机碳源汇的联系,结合区域碳循环多模型集成,从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替代指标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不同时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下的有机碳源汇格局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期刊论文 2020-10-23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