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制图是冻土学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总结我国多年冻土制图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多年冻土分类系统和多年冻土(区)面积,并从经验模型、物理模型、统计学习3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多年冻土制图方法的研究进展。根据制图手段、数据可用性、模型和方法的不同,将我国多年冻土制图分为3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60~80年代)、遥感和GIS初步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和多源观测与综合模型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不同阶段对多年冻土面积的认识有较大差别,随着制图空间分辨率与精度的提高,新的冻土图更接近代表真实的多年冻土面积。在制图方法方面,经验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发展贯穿3个阶段,经验模型与遥感的结合是目前中国多年冻土制图的主要方法;冻土物理模型发展迅速,通过与其他模型的耦合,特别是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耦合,为模拟冻土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了重要工具;随着地面与遥感观测数据的积累,统计学习方法表现出较大潜力。地球观测系统的发展为冻土监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地面调查的优化、数据积累与开放共享、冻土遥感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多年冻土深层过程的理解与物理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及其与观测的融合等,都将有...
为了获得青藏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物性特征,采用岩石物理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青藏高原冻土区DK-1、DK-3和DK-4三个井孔制作了速度密度交会图,并比较了不同岩性水合物地层的差异.其次,基于DK-1和DK-4含水合物粉砂岩层段的测井数据,提取了水合物地层骨架的物性参数,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最后,依据水合物地层各主要成分的物性参数,建立了基于K-T方程的岩石物理模型和区分填充模式的岩石物理模型,将两类模型的速度曲线分别与实际地层数据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模型与实际地层的近似程度,发现填充模式Ⅱ的水合物岩石物理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冻土区水合物地层具有速度大、密度小的特征,砂岩水合物地层相比泥岩地层在速度和密度方面更具规律性,DK-4井孔165.80~166.35 m层段中水合物作为岩石骨架的一部分更能反映其物性特征.
通过对青藏线冻土勘探时的综合物探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冻土地球物理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野外冻土数据的判释,而且对今后冻土物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文摘要】数字化虚拟人体、器官的研究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课题组已制备采集的中国人眼组织切片、CT、OCT图像等眼图像数据集的基础上,研究获取中国人眼球结构及其组织特征,设计图像分割、三维重建等相关算法,实现中国人虚拟眼结构和功能模拟与建模;本研究的核心是建立能分辨眼部精细结构的眼形态模型,进而建立眼的物理模型;研究房水在眼内的运行和调节机制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仿真功能模型;进一步研究将形态模型、物理模型与功能模型相关联,使得形态模型能够随模拟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发生相应改变;本研究特色在于建立一套能够正确模拟与仿真中国人眼的系统,探索用于定量分析常见眼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变程度的方法。本课题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导;研究结果将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可望用于探索常见眼疾病的发病机理、眼科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研究和教学。用于相关眼疾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确定、手术过程模拟和愈后效果预测等临床探究。
2004-01通过对青藏线冻土勘探时的综合物探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冻土地球物理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野外冻土数据的判释,而且对今后冻土物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