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34

冻土-结构物界面力学行为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界面的力学性能受应力状态的影响。为了探究三维应力对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5℃下不同围压、粗糙度和含水率的冻土-钢三轴剪切试验,分析冻土-钢界面力学特性和抗剪强度参数指标;设计不同因素的正交试验,对各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水率和粗糙度对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围压与界面抗剪强度呈正相关;含水率低于最优含水率时,应力-应变曲线为强应变软化型,高于最优含水率时,应力-应变曲线为弱应变软化型;冻土-钢界面抗剪强度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含水率、温度、粗糙度和围压。基于损伤力学模型,给出了考虑围压、粗糙度和含水率影响的冻土-钢界面损伤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描述峰值强度前的剪应力-位移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明晰冻土与结构物界面的极限承载力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4-07

为了研究冻结过程中,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对冻土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在-10℃的条件下,对不同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的冻土试样进行声波测试,观察冻结过程中纵波波速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黏质粉土在冻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缓慢上升阶段、快速爬升阶段以及稳定阶段,冻结能显著提高试样的纵波波速;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试样的峰值波速逐渐增加,冻结过程中波速上升速度逐渐加快;初始干密度越大,试样的密实程度越高,冻结时的峰值波速也越大,但波速上升速度几乎相同。

期刊论文 2024-12-24

基于静钻根植桩结构特点,利用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静钻根植桩在冻土区的桩基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竖向荷载下桩基荷载传递机理,讨论桩周冻土温度、桩周水泥土厚度和水泥土黏聚力对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土外壳是桩基承载力的关键,其竖向应力变化复杂;水泥土扩大头底部竖向应力较顶部增大了43%左右;竹节上下部位会发生应力突变,水泥土外壳竹节凹陷处下部较上部应力平均增大27.5%。桩周冻土常温与负温条件下桩基承载特性具有一定差异;桩周水泥土厚度应介于100 mm到0.5倍预制芯桩桩径之间;水泥土黏聚力在300 MPa左右对桩基承载力最有利。

期刊论文 2024-12-17 DOI: 10.13319/j.cnki.sjztddxxbzrb.20240165

近年来全球升温明显,多年冻土退化趋势显著。为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对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多年冻土退化效应的桩基础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多年冻土区季节活动层厚度的改变对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桩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季节活动层厚度工况下桩基础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桩头位置,最小应力均出现在桩底位置,并且随着荷载的增大,桩基础最大应力出现的区域呈现出由桩头位置逐渐向桩底位置扩大的趋势;当季节活动层厚度相同时,随着荷载的增加,土体应力整体呈增大的趋势,且最大应力出现位置均呈现出随着荷载的增大从桩身周围土体向桩底土体转移的趋势。

期刊论文 2024-12-10

高原高寒地区冻土路基施工技术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文章旨在探讨高原高寒地区冻土条件下路基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提高道路施工质量。首先,详细概述了该项目的工程情况。其次,对高原高寒地区的冻土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冻土的力学性质、水热特性及变形规律等方面。然后,提出了高原高寒冻土区路基施工技术,包括路基设计、原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设计。最后,提出了冻土路基风险管理可行性措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路基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性能。

期刊论文 2024-12-04 DOI: 10.19537/j.cnki.2096-2789.2024.20.020

中国处于常年冻土或季节性冻土的露天矿数量多,分布广。梳理了当前冻土爆破的特点及问题,分析了露天矿冻土爆破问题的难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露天矿冻土爆破应着力于解决以下问题:(1)建立冻土本构模型,解决模型难以建立、试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2)研究冻土爆破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优化爆破效果;(3)开展冻土爆破材料和抗水、抗冻性能炸药研究,解决冻土爆破炸药感度较低问题;(4)从台阶爆破的设计和管理角度预防大块率超标,优化冻土爆破工艺,确保露天矿台阶冻土爆破的安全高效生产。

期刊论文 2024-11-21

为研究不同温度模式下土体冻结特性,利用冻结试验装置对长春地区粉质黏土进行单向冻结试验。通过改变试验装置顶板温度及温度变化速率,研究分析试验过程中土体温度变化,试验前后土体含水率变化,试验后试样冷生构造、竖向冻胀位移。试验结果表明,土体温度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骤降,回升或缓降,持续降温,恒定。相同降温速率,顶底板温度梯度越大,第二阶段温度回升程度越大;顶底板温度梯度相同时,降温速率越大,第二阶段温度回升程度越小。试验结束后,土体外表面出现网状裂缝且沿深度方向裂缝变宽,网状构造宽度与温度梯度大小成正比;土体内部有明显水分结晶,连续分凝冰包裹土体形成类似蜂窝状结构,其中存在一定肉眼可见的未冻水,且降温速率越小,肉眼可见未冻水含量越少。靠近控温顶板(冷端)土体含水率显著增加,靠近控温底板(暖端)土体含水率减小或基本不变,降温速率相同,温度梯度越大,冷端附近土体含水量增加越明显,相同冻结温度下,降温速率越低,冷端附近含水量增量越大。土体竖向冻胀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降温时间30 min条件下,冷端温度由0℃降低至-15℃冻胀量增加趋势较大,降温时间为60 min时,-10~-15℃温度变化区间冻...

期刊论文 2024-11-19

冻土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常见地质结构,为指导冻土区的地下防护工程设计,开展了冻土抗侵彻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了侵彻过程中冻土的破坏机理,并根据冻土材料特性以及空腔膨胀理论研究了子弹的侵彻深度。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子弹速度的上升,冻土表面的破坏程度增加。冻土材料在拉应力、剪应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破坏,边缘处的材料破坏得最严重。靶板内部的裂纹对子弹速度敏感,当子弹速度达到170m/s时裂纹数目显著增加。针对冻土抗侵彻问题,考虑了冻土粘性效应的空腔膨胀模型与试验的平均误差为3.03%,对侵彻深度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原始的空腔膨胀模型以及其他经验公式。

期刊论文 2024-11-08 DOI: 10.19323/j.issn.1673-6524.202408004

为研究多年冻土区铁路桥梁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以多年冻土区广泛存在的高桩承台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桩基础几何尺寸和多年冻土温度对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桩长能减小桩基础的沉降量并提高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桩长从1.5 m增至3.0 m过程中,每增加0.5 m,桩基础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41%,23%和15%,且能够减小桩基础端承力及其占比,但对桩基础的轴力、桩身应力和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小;多年冻土的存在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其中侧摩阻力发挥重要作用,且多年冻土的温度越低,其提升效果越明显,在多年冻土层温度为-5和-9℃时,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125.9和199.5 kN,相较于融土条件分别提升了2.98和5.31倍;桩基础在多年冻土层中的最大侧摩阻力分别约为300和500 kPa,是上部融土层的2.1和3.5倍;在上部融土层和多年冻土层的交界处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土体应力均发生明显变化。

期刊论文 2024-10-30

免耕和秸秆覆盖被认为是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现代耕作技术。冻融过程和免耕秸秆覆盖耦合作用会影响黑土地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热养分转化也会受影响,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充分。免耕秸秆覆盖下土壤理化效应与常规翻耕土壤状况呈不同的变化特征,土壤冻融过程与免耕秸秆覆盖之间密切相关,考虑冻融、免耕、秸秆覆盖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及其对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或削弱机制的研究有待于深入开展。在探索机理性问题的同时,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研究上升到应用层面,提出黑土地、冻土水资源和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模式,提升黑土区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期刊论文 2024-09-06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34条,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