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

利用15个高原铁路监测场地的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多年冻土过去20年的热状况及活动层厚度变化规律,并应用统计模型揭示了影响冻土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平均值为-0.95±0.85℃,过去20年平均升温速率为0.027±0.020℃/a;平均活动层厚度约为3.05±1.30 m,平均增加速率为0.067±0.050 m/a;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与活动层厚度具有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活动层增加速率与年平均地温具有较强(p=0.07)的正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以及冻结指数是影响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的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活动层厚度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是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411004

利用15个高原铁路监测场地的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多年冻土过去20年的热状况及活动层厚度变化规律,并应用统计模型揭示了影响冻土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平均值为-0.95±0.85℃,过去20年平均升温速率为0.027±0.020℃/a;平均活动层厚度约为3.05±1.30 m,平均增加速率为0.067±0.050 m/a;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与活动层厚度具有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活动层增加速率与年平均地温具有较强(p=0.07)的正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以及冻结指数是影响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的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活动层厚度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是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411004

利用15个高原铁路监测场地的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多年冻土过去20年的热状况及活动层厚度变化规律,并应用统计模型揭示了影响冻土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平均值为-0.95±0.85℃,过去20年平均升温速率为0.027±0.020℃/a;平均活动层厚度约为3.05±1.30 m,平均增加速率为0.067±0.050 m/a;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与活动层厚度具有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活动层增加速率与年平均地温具有较强(p=0.07)的正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以及冻结指数是影响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的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活动层厚度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是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411004

利用15个高原铁路监测场地的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多年冻土过去20年的热状况及活动层厚度变化规律,并应用统计模型揭示了影响冻土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平均值为-0.95±0.85℃,过去20年平均升温速率为0.027±0.020℃/a;平均活动层厚度约为3.05±1.30 m,平均增加速率为0.067±0.050 m/a;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与活动层厚度具有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活动层增加速率与年平均地温具有较强(p=0.07)的正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以及冻结指数是影响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的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活动层厚度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是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411004

利用15个高原铁路监测场地的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多年冻土过去20年的热状况及活动层厚度变化规律,并应用统计模型揭示了影响冻土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平均值为-0.95±0.85℃,过去20年平均升温速率为0.027±0.020℃/a;平均活动层厚度约为3.05±1.30 m,平均增加速率为0.067±0.050 m/a;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与活动层厚度具有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活动层增加速率与年平均地温具有较强(p=0.07)的正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以及冻结指数是影响高原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的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活动层厚度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素是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

期刊论文 2025-05-12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411004

作为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气候变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高原表面增暖、辐射变化、降水的多尺度变率、表面风速及环境变化方面回顾了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再分析和台站观测资料讨论了近10余年来高原表面温度和风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最后,就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展望。研究表明:(1)相较于北半球增暖,高原增暖发生时间早,增温速率大。海拔依赖型增暖和年代际大气增湿导致晴空向下长波辐射的增强是高原表面增暖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高原东部地区表面温度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2)受持续增暖和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海温与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高原不同季节和区域的降水呈现出多尺度变化特征。(3)在高原与中高纬度地区增暖的经向差异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影响下,高原表面风速在年代际尺度上变化显著。(4)高原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扩张、多年冻土退化、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受高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西部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恢复,而东南部地区冰川持续退缩;夏季风系统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对...

期刊论文 2022-01-28

作为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气候变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高原表面增暖、辐射变化、降水的多尺度变率、表面风速及环境变化方面回顾了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再分析和台站观测资料讨论了近10余年来高原表面温度和风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最后,就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展望。研究表明:(1)相较于北半球增暖,高原增暖发生时间早,增温速率大。海拔依赖型增暖和年代际大气增湿导致晴空向下长波辐射的增强是高原表面增暖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高原东部地区表面温度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2)受持续增暖和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海温与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高原不同季节和区域的降水呈现出多尺度变化特征。(3)在高原与中高纬度地区增暖的经向差异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影响下,高原表面风速在年代际尺度上变化显著。(4)高原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扩张、多年冻土退化、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受高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西部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恢复,而东南部地区冰川持续退缩;夏季风系统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对...

期刊论文 2022-01-28

作为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气候变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高原表面增暖、辐射变化、降水的多尺度变率、表面风速及环境变化方面回顾了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再分析和台站观测资料讨论了近10余年来高原表面温度和风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最后,就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展望。研究表明:(1)相较于北半球增暖,高原增暖发生时间早,增温速率大。海拔依赖型增暖和年代际大气增湿导致晴空向下长波辐射的增强是高原表面增暖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高原东部地区表面温度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2)受持续增暖和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海温与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高原不同季节和区域的降水呈现出多尺度变化特征。(3)在高原与中高纬度地区增暖的经向差异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影响下,高原表面风速在年代际尺度上变化显著。(4)高原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扩张、多年冻土退化、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受高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西部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恢复,而东南部地区冰川持续退缩;夏季风系统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对...

期刊论文 2022-01-28

采矿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常用土地利用变化去量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能很好地从时空尺度揭示环境变化的好坏。为了解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采矿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该文以天山某高寒高海拔矿区为研究对象,融合地物光谱特征与纹理信息,运用监督分类方法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对2000、2005、2010、2015、2019年共5期Landsat7/8卫星影像作地物分类处理以获取矿区开采前后的土地利用图。验证分类结果精度并以GIS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采矿活动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SVM算法的监督分类在高寒地区对地物分类精度高达95%以上;矿区土地利用转移的强度和方向在矿区开采前后有较大差异,开采前裸地和草地基本保持稳定,冰川积雪和水域之间相互转移;开采后各类型间相互转移强度增加,方向多样化;经过长时间环境演替和环境修复措施的作用,至2019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基本恢复到2000年水准,各土地利用间的转移趋于动态平衡。

期刊论文 2021-03-31 DOI: 10.19672/j.cnki.1003-6504.2020.12.025

采矿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常用土地利用变化去量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能很好地从时空尺度揭示环境变化的好坏。为了解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采矿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该文以天山某高寒高海拔矿区为研究对象,融合地物光谱特征与纹理信息,运用监督分类方法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对2000、2005、2010、2015、2019年共5期Landsat7/8卫星影像作地物分类处理以获取矿区开采前后的土地利用图。验证分类结果精度并以GIS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采矿活动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SVM算法的监督分类在高寒地区对地物分类精度高达95%以上;矿区土地利用转移的强度和方向在矿区开采前后有较大差异,开采前裸地和草地基本保持稳定,冰川积雪和水域之间相互转移;开采后各类型间相互转移强度增加,方向多样化;经过长时间环境演替和环境修复措施的作用,至2019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基本恢复到2000年水准,各土地利用间的转移趋于动态平衡。

期刊论文 2021-03-31 DOI: 10.19672/j.cnki.1003-6504.2020.12.025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3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