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从地球系统科学观点出发,CO2作为岩溶作用发生的重要驱动力始终贯穿于开放的三相CaCO3(固)-CO2(气)-H2O(液)不平衡系统中。在岩溶洞穴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洞穴系统内CO2如何响应外界大气环境变化、CO2变化对洞穴岩溶作用的影响机制等科学问题亟待研究。项目拟以贵州典型岩溶洞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面红外遥感、水化学分析法与同位素示踪技术动态研究洞穴系统内CO2变化规律及迁移过程;对比岩溶洞穴系统内外部CO2浓度变化规律,耦合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揭示洞穴内部CO2变化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定点观测与实验分析,耦合岩溶洞穴内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洞穴内气候环境变化对碳酸盐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揭示洞穴景观形成与发育机制,为评估大气环境变化对岩溶洞穴的影响提供参考。

2014-01

中俄输油管道(漠河-大庆段)全长约965km,其中穿越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约441km.管道穿越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和松嫩平原的北部.沿线地形复杂,冻土类型及分布情况复杂.该区是中国东北主要的寒温带森林、冻土湿地分布地区,冻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管道建设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沿线植被、冻土、湿地、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要素.分析了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区主要的冻土环境特征,工程地质和环境风险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冻土区管道在商业运行的初期和后期,发生各类泄漏事故的几率较高.因此,中俄输油管道还需准备应急预案和措施.

期刊论文 2010-05-20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2001-2006),大量人员、材料、设备和生活物资的运输都依赖于青藏公路,使得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简称格拉段)的交通量大大增加,对公路路面和桥涵的承载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对青藏铁路建设期青藏公路整治改建工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从冻土环境的角度分析公路整改工程与冻土环境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建议,为青藏公路整改工程的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论文 2007-03-30

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展很早,而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对生态环境要素所受影响角度的考察中,相关研究集中于工程建设项目对冻土层以及多年冻土地区植被、湿地、土地荒漠化、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上;在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角度的考察中,相关研究集中于冻土层和多年冻土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预测和评价上。从既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应向体系化、定量化和全面化发展,具体的工作包括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综合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制定等。

期刊论文 2005-10-2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冻土退化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文章利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要素”矩阵,在分析公路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各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为:植被、野生动物及其生境、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土流失和冻土层。

期刊论文 2005-08-19

介绍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特征 ,并结合当前正在开工建设的青藏铁路的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 ,分析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对多年冻土环境的影响

期刊论文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