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为了协调地形特征显著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活动,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DEM和Landsat OLI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级上的分布指数,并构建土地利用垂直带谱,进而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基于地形特征分异的土地利用分布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各高程级上地类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由低到高各主导地类表现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裸地—草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坡度级上地类分布较为复杂,随坡度级升高,分布着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草地、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地形位级的地类分布呈现出层级性,随地形位级增加,主导地类基本分布规律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林地、草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研究区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大,不同地形级别上的土地利用以自然地类为主导,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但高原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也产生着深远影响。

期刊论文 2021-01-15 DOI: 10.13869/j.cnki.rswc.2021.02.047

为了协调地形特征显著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活动,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DEM和Landsat OLI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级上的分布指数,并构建土地利用垂直带谱,进而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基于地形特征分异的土地利用分布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各高程级上地类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由低到高各主导地类表现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裸地—草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坡度级上地类分布较为复杂,随坡度级升高,分布着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草地、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地形位级的地类分布呈现出层级性,随地形位级增加,主导地类基本分布规律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林地、草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研究区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大,不同地形级别上的土地利用以自然地类为主导,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但高原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也产生着深远影响。

期刊论文 2021-01-15 DOI: 10.13869/j.cnki.rswc.2021.02.047

为了协调地形特征显著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活动,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DEM和Landsat OLI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级上的分布指数,并构建土地利用垂直带谱,进而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基于地形特征分异的土地利用分布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各高程级上地类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由低到高各主导地类表现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裸地—草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坡度级上地类分布较为复杂,随坡度级升高,分布着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草地、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地形位级的地类分布呈现出层级性,随地形位级增加,主导地类基本分布规律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林地、草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研究区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大,不同地形级别上的土地利用以自然地类为主导,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但高原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也产生着深远影响。

期刊论文 2021-01-15 DOI: 10.13869/j.cnki.rswc.2021.02.047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珠峰),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在珠峰地区已经开展了多次综合考察,并建立了定位观测研究站。近60年来,珠峰地区持续变暖,升温幅度与青藏高原的平均值相当,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珠峰地区是冰川集中分布区,近期冰川显著退缩,冰湖面积急剧扩张,径流量增大,反映了冰川和水文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受到升温影响,珠峰地区的植被有变绿趋势。工业革命以来,珠峰地区受到跨境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影响,也凸显了冰川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的潜在风险。

期刊论文 2020-10-23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以外的冰川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带之一,且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冰川面积的变化可以成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三个坐落在珠穆朗玛峰山脚下的冰川湖泊——绒布湖(中国)、卡达湖(中国)和伊姆伽湖(尼泊尔)面积的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图像和DEM数据得到冰川湖泊数据集,数据格式为ArcGIS的.shp格式和Google earth的.kmz格式。本数据集的属性库包括:时期、湖泊名称、湖泊面积、传感器类型和湖泊位置。数据表明,绒布湖在1976年尚未出现水体,至2014年水面面积达到580,239m2;卡达湖自1976年面积389,317m2至2014年增至809,388m2;伊姆伽湖面积自1976年284,411 m2至2014年增至1,260,218 m2。

期刊论文 2020-06-17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以外的冰川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带之一,且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冰川面积的变化可以成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三个坐落在珠穆朗玛峰山脚下的冰川湖泊——绒布湖(中国)、卡达湖(中国)和伊姆伽湖(尼泊尔)面积的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图像和DEM数据得到冰川湖泊数据集,数据格式为ArcGIS的.shp格式和Google earth的.kmz格式。本数据集的属性库包括:时期、湖泊名称、湖泊面积、传感器类型和湖泊位置。数据表明,绒布湖在1976年尚未出现水体,至2014年水面面积达到580,239m2;卡达湖自1976年面积389,317m2至2014年增至809,388m2;伊姆伽湖面积自1976年284,411 m2至2014年增至1,260,218 m2。

期刊论文 2020-06-17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以外的冰川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带之一,且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冰川面积的变化可以成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三个坐落在珠穆朗玛峰山脚下的冰川湖泊——绒布湖(中国)、卡达湖(中国)和伊姆伽湖(尼泊尔)面积的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图像和DEM数据得到冰川湖泊数据集,数据格式为ArcGIS的.shp格式和Google earth的.kmz格式。本数据集的属性库包括:时期、湖泊名称、湖泊面积、传感器类型和湖泊位置。数据表明,绒布湖在1976年尚未出现水体,至2014年水面面积达到580,239m2;卡达湖自1976年面积389,317m2至2014年增至809,388m2;伊姆伽湖面积自1976年284,411 m2至2014年增至1,260,218 m2。

期刊论文 2020-06-17

【中文摘要】本项目综合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在喜马拉雅山脉纳木那尼峰和珠峰北坡地区,一方面,研究冰川的多种遥感识别及其综合提取方法,以时间先后为序集成各期数据,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三十多年来的冰川变化图谱,进行图谱分析与图谱重建,有效检测并屏蔽多源数据之间的"变化噪声",改进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冰川变化测算的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并基于ALOS/PRISM光学立体像对,合成DEM数据,为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大范围、长期遥感监测提供方法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三十多年来不同规模冰川及其附近湖泊的时空变化,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山地冰川有进有退,但以广泛退缩为主,且在加速退缩,而附近湖泊的面积和数量都在迅速增加。冰川变化在不同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特征的空间差异显著。小冰川变化敏感,在纳木那尼峰地区,面积小于1 km2的小冰川在2003~2007年,退缩和前进变化都已在加快。在纳木那尼峰北部玛旁雍错高海拔内陆流域,湖面的扩涨与缩小近年来也在加速。冰川与湖泊的加速变化很可能是青藏高原水循环过程加速的表征之一,这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冰川、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2007-01

【中文摘要】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实地观测资料和天气形势图等资料,确定珠峰地区大气降水的水汽源区与传输路径,并定量研究降水气团中各种物质在传输中的变化过程和幅度;通过对比分析每次降水(雪)过程中采集的大气、气溶胶、降水(雪)样品和降水过程完成后表层雪样品,估算大气中各种物质在雪冰沉降的量值;开展雪冰"后沉降过程"研究,确定雪冰中各种物质沉降后的变化过程和幅度。系统地、深入地开展雪冰现代过程的研究,明确雪冰中各种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适用性和可靠程度,提高对于冰芯记录中气候环境信息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认识。围绕本项目所完成的工作,最终提供一套较为完善、准确、科学的冰芯记录解释方法和参数,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2006-01

【中文摘要】结合天气形势和气象观测资料,选择典型时段(冬半年和夏半年)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东绒布冰川积累区对大气气溶胶、新雪和雪坑进行采样,利用天气学和大气化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各种介质在不同天气类型和气候条件下记录气候环境信息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深化珠穆朗玛峰地区雪冰现代过程研究,为解释该地区冰芯中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奠定基础。

2003-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