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针对寒区硫酸盐渍土的盐冻胀特性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选取甘肃省河西地区硫酸盐渍为原料土,以室内人工制备的硫酸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就含盐量和含水量对土体盐冻胀变形的影响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并对其变化规律以及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建立了水分冻结过程中的冰盐结晶压力的理论表达式,揭示了硫酸盐渍土盐冻胀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含盐量对土体盐冻胀变形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规律;初始含水量越低,盐晶体的初始结晶温度越高,溶液浓度越接近饱和状态,土体越易发生盐胀破坏;随着硫酸钠含量的增大,冰结晶压力逐渐减小,盐结晶压力不断增大,冰盐结晶压力相互作用导致土体发生膨胀破坏。

期刊论文 2024-09-25

针对寒区硫酸盐渍土的盐冻胀特性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选取甘肃省河西地区硫酸盐渍为原料土,以室内人工制备的硫酸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就含盐量和含水量对土体盐冻胀变形的影响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并对其变化规律以及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建立了水分冻结过程中的冰盐结晶压力的理论表达式,揭示了硫酸盐渍土盐冻胀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含盐量对土体盐冻胀变形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规律;初始含水量越低,盐晶体的初始结晶温度越高,溶液浓度越接近饱和状态,土体越易发生盐胀破坏;随着硫酸钠含量的增大,冰结晶压力逐渐减小,盐结晶压力不断增大,冰盐结晶压力相互作用导致土体发生膨胀破坏。

期刊论文 2024-09-25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料,采用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结合径流补给特征,解析三大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3.60亿m3,历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使蒸发量增加,致使径流呈减少趋势;(2)黑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2006年前的30.6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35.60亿m3,降水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16.7%,气温显著升高,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增强;(3)疏勒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1998年前的14.2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17.93亿m3,降水和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相当,贡献率分别为30.4%、30.2%。河西内陆河三大水系径流补给特征、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5-15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料,采用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结合径流补给特征,解析三大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3.60亿m3,历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使蒸发量增加,致使径流呈减少趋势;(2)黑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2006年前的30.6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35.60亿m3,降水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16.7%,气温显著升高,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增强;(3)疏勒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1998年前的14.2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17.93亿m3,降水和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相当,贡献率分别为30.4%、30.2%。河西内陆河三大水系径流补给特征、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5-15

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文中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的分类标准体系及最新调查统计成果,依据地质地貌成因、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因素把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初步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9类和20亚类,研究分析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分布规律;提出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区域发展方向,并对甘肃省地质公园建设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对甘肃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现状和建设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建设地质文化村的规划思路,按照"地质为基础,文化为核心,生态为纲领,融合为要点,惠民为宗旨"的五大基本定位,进行"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的六种模式布局,实施五步走战略,从而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及甘肃省地质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1-07-28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1.261

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文中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的分类标准体系及最新调查统计成果,依据地质地貌成因、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因素把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初步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9类和20亚类,研究分析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分布规律;提出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区域发展方向,并对甘肃省地质公园建设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对甘肃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现状和建设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建设地质文化村的规划思路,按照"地质为基础,文化为核心,生态为纲领,融合为要点,惠民为宗旨"的五大基本定位,进行"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的六种模式布局,实施五步走战略,从而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及甘肃省地质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1-07-28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1.261

利用甘肃河西分布较为均匀的11个站点冬季平均冻土资料,分析冻土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冻土深度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近45年来,甘肃河西冬季冻土深度的变化呈现出波动中逐年减小的趋势,其减小速率为5.5 cm/10a;甘肃河西西部、中部和东部的春小麦生育期均有提前趋势,中部提前趋势最为明显;冬季冻土深度与东部和西部春小麦生育期相关性显著,与中部的酒泉站春小麦生育期相关性较差,仅与出苗和三叶期相关性较好;春小麦生育期随冻土深度的增加而推迟,西部的敦煌推迟速率为1.8~2.4 d/10cm,中部的酒泉推迟速率为1.9~2.1 d/10cm,东部的武威推迟速率为1.3~3.0 d/10cm,变化范围较大。

期刊论文 2009-03-0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