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本研究对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沼泽、土面、岩面和岩隙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并未发现苔类植物,藓类植物有15科21属40种,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为紫萼藓属(Grimmia Hedw.),优势种为长叶纽藓[Tortella tortuosa(Schrad. ex Hedw.) Limpr.]和斜蒴对叶藓[Distichium inclinatum(Hedw.) Bruch et Schimp.]。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岩隙中物种最多,土面中物种最少;群落的相似性程度不高(S?ensen相似性系数为0.256~0.364)。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长叶纽藓和斜蒴对叶藓在4种生境中均有分布,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为0.000的苔藓植物仅分布在单一生境中,与同一生境中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4.0处,冰缘区40种苔藓植物可分为可5个类群,类群Ⅰ、Ⅱ、Ⅲ和Ⅴ总体上呈现同一生境的种类...

期刊论文 2022-06-20

本研究对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沼泽、土面、岩面和岩隙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并未发现苔类植物,藓类植物有15科21属40种,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为紫萼藓属(Grimmia Hedw.),优势种为长叶纽藓[Tortella tortuosa(Schrad. ex Hedw.) Limpr.]和斜蒴对叶藓[Distichium inclinatum(Hedw.) Bruch et Schimp.]。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岩隙中物种最多,土面中物种最少;群落的相似性程度不高(S?ensen相似性系数为0.256~0.364)。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长叶纽藓和斜蒴对叶藓在4种生境中均有分布,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为0.000的苔藓植物仅分布在单一生境中,与同一生境中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4.0处,冰缘区40种苔藓植物可分为可5个类群,类群Ⅰ、Ⅱ、Ⅲ和Ⅴ总体上呈现同一生境的种类...

期刊论文 2022-06-20

本研究对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沼泽、土面、岩面和岩隙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并未发现苔类植物,藓类植物有15科21属40种,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为紫萼藓属(Grimmia Hedw.),优势种为长叶纽藓[Tortella tortuosa(Schrad. ex Hedw.) Limpr.]和斜蒴对叶藓[Distichium inclinatum(Hedw.) Bruch et Schimp.]。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岩隙中物种最多,土面中物种最少;群落的相似性程度不高(S?ensen相似性系数为0.256~0.364)。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长叶纽藓和斜蒴对叶藓在4种生境中均有分布,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为0.000的苔藓植物仅分布在单一生境中,与同一生境中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4.0处,冰缘区40种苔藓植物可分为可5个类群,类群Ⅰ、Ⅱ、Ⅲ和Ⅴ总体上呈现同一生境的种类...

期刊论文 2022-06-20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

期刊论文 2021-12-01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2.021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

期刊论文 2021-12-01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2.021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

期刊论文 2021-12-01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2.021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在宿主植物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是内生菌对外界适应的重要机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主要疯草植物—冰川棘豆叶和根组织中的内生菌16S rRNA、IT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明晰内生菌在冰川棘豆组织中的菌群结构、功能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组织间内生菌的分布特征对冰川棘豆适应极端环境的可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冰川棘豆组织间共有菌属丰度占菌属总丰度90%以上,不同组织间形成了保守性内生细菌和特异性内生真菌共存的群落结构特点,植物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可能为推动内生菌选择合适的组织生态位定植提供动力,其中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内生细菌(R2=0.241,P=0.024)和内生真菌(R2=0.223,P=0.031)的组间Beta多样性,土壤pH值显著影响内生真菌(R2=0.571,P<0.001)Alpha多样性丰富度指数,而环境因素对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内生菌功能和营养型解释并不显著。综合认为,保守性与差异性的内生菌菌群结构和功能...

期刊论文 2021-03-08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在宿主植物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是内生菌对外界适应的重要机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主要疯草植物—冰川棘豆叶和根组织中的内生菌16S rRNA、IT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明晰内生菌在冰川棘豆组织中的菌群结构、功能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组织间内生菌的分布特征对冰川棘豆适应极端环境的可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冰川棘豆组织间共有菌属丰度占菌属总丰度90%以上,不同组织间形成了保守性内生细菌和特异性内生真菌共存的群落结构特点,植物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可能为推动内生菌选择合适的组织生态位定植提供动力,其中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内生细菌(R2=0.241,P=0.024)和内生真菌(R2=0.223,P=0.031)的组间Beta多样性,土壤pH值显著影响内生真菌(R2=0.571,P<0.001)Alpha多样性丰富度指数,而环境因素对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内生菌功能和营养型解释并不显著。综合认为,保守性与差异性的内生菌菌群结构和功能...

期刊论文 2021-03-08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在宿主植物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是内生菌对外界适应的重要机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主要疯草植物—冰川棘豆叶和根组织中的内生菌16S rRNA、IT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明晰内生菌在冰川棘豆组织中的菌群结构、功能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组织间内生菌的分布特征对冰川棘豆适应极端环境的可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冰川棘豆组织间共有菌属丰度占菌属总丰度90%以上,不同组织间形成了保守性内生细菌和特异性内生真菌共存的群落结构特点,植物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可能为推动内生菌选择合适的组织生态位定植提供动力,其中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内生细菌(R2=0.241,P=0.024)和内生真菌(R2=0.223,P=0.031)的组间Beta多样性,土壤pH值显著影响内生真菌(R2=0.571,P<0.001)Alpha多样性丰富度指数,而环境因素对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内生菌功能和营养型解释并不显著。综合认为,保守性与差异性的内生菌菌群结构和功能...

期刊论文 2021-03-08

物种系统地理格局与生境以及物种生物学特性之间是否存在一般性且可预测性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家十分关注的学科前沿。比较谱系地理学能够基于同域物种遗传结构和种群扩张等比较分析,揭示在共享的历史事件中,物种是否具有一致的系统地理格局。众多研究发现同域分布物种尽管经历了相同地质历史事件和环境变迁,但是由于各自不同生物学背景,其谱系地理格局存在不同模式。为验证上述假说,本项目选择同域分布、取食同类寄主植物、具有不同生物学背景的柳黑毛蚜和柳瘤大蚜,对比分析两种蚜虫遗传多样性分布以及与气候因子相关性;验证两个物种的系统地理格局是否存在差异;结合生态位模拟、种群历史动态,探讨气候、环境及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是如何综合影响两种蚜虫的遗传分化并最终形成现有的分布格局。预期成果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广布且同域分布的昆虫物种对地质历史和气候波动的响应,同时也为林业害虫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

201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