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矿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干旱、寒冷、土壤贫瘠的高海拔地区,煤炭开采诱发的高寒草甸破坏、冻土层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更加突出。在工程地质勘查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2003年以来青海木里煤田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生态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地形地貌遭到破坏、生态地质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亟待整治修复,然而高寒缺氧、表土匮乏、复绿植物自我更新困难等不利因素是生态修复工程必须面对的难题。针对以上破坏问题和治理技术难题,以江仓一号井高原高寒露井联合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背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依法依规"为出发点,充分借鉴已有经验,按照"因地制宜、分区管控、消除隐患、贴近自然"的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思路,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渣山削坡整形+采坑回填缓坡+井巷工程保护+岩壁坡面整治+微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的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模式,构建了...

期刊论文 2022-01-21 DOI: 10.13225/j.cnki.jccs.2021.0792

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矿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干旱、寒冷、土壤贫瘠的高海拔地区,煤炭开采诱发的高寒草甸破坏、冻土层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更加突出。在工程地质勘查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2003年以来青海木里煤田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生态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地形地貌遭到破坏、生态地质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亟待整治修复,然而高寒缺氧、表土匮乏、复绿植物自我更新困难等不利因素是生态修复工程必须面对的难题。针对以上破坏问题和治理技术难题,以江仓一号井高原高寒露井联合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背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依法依规"为出发点,充分借鉴已有经验,按照"因地制宜、分区管控、消除隐患、贴近自然"的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思路,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渣山削坡整形+采坑回填缓坡+井巷工程保护+岩壁坡面整治+微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的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模式,构建了...

期刊论文 2022-01-21 DOI: 10.13225/j.cnki.jccs.2021.0792

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矿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干旱、寒冷、土壤贫瘠的高海拔地区,煤炭开采诱发的高寒草甸破坏、冻土层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更加突出。在工程地质勘查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2003年以来青海木里煤田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生态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地形地貌遭到破坏、生态地质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亟待整治修复,然而高寒缺氧、表土匮乏、复绿植物自我更新困难等不利因素是生态修复工程必须面对的难题。针对以上破坏问题和治理技术难题,以江仓一号井高原高寒露井联合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背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依法依规"为出发点,充分借鉴已有经验,按照"因地制宜、分区管控、消除隐患、贴近自然"的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思路,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渣山削坡整形+采坑回填缓坡+井巷工程保护+岩壁坡面整治+微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的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模式,构建了...

期刊论文 2022-01-21 DOI: 10.13225/j.cnki.jccs.2021.079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