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2
1

3

共检索到 4

纤足大蚊亚科隶属于双翅目大蚊科,是大蚊科中最古老的类群,占据着尤为关键的系统地位。其幼虫分布在洁净溪流附近的潮湿泥土和石头上生长的垫状苔藓和地衣中,对环境和水质变化敏感,可作为水质变化的指示生物;成虫飞行能力弱,远距离扩散能力极弱,属种分化易受地理隔离的影响,是理想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材料。我国纤足大蚊亚科至今仍缺乏系统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且随着水环境逐年恶化物种资源流失严重。本项目拟对我国纤足大蚊亚科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阐明我国纤足大蚊亚科属种的多样性,揭示其分布特点及空间分布格局;结合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重建该类群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揭示动物地理格局演化的历史过程。研究结果将增加中国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极大地丰富世界大蚊科区系,对揭示大蚊系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大蚊科昆虫的防治和利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2016-01

利用脂肪酸法分析祁连山冻土带水合物区DK3(含水合物)与DK6(不含水合物)钻孔岩心中微生物多样性。本研究获得C12到C24二十六种脂肪酸(FA),可以分成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单键不饱和脂肪酸(MUFA),环丙烷脂肪酸(CFA)和多键不饱和脂肪酸(PUFA)五大类型,其中SSFA相对含量最高。由于特异性的脂肪酸指示特异性的微生物类群,得出两根岩心中微生物类群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组成。运用PAST(Palaeontological statistics,version 1.21)软件对已获得的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DK3与DK6岩心的微生物组成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DK3岩心中含水合物层位与不含水合物层位微生物组成有差异,DK6岩心中有水合物异常的层位与无异常的层位有差异。发现C16:1和C18:1这两类脂肪酸与甲烷异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水合物异常影响微生物组成分布。本次研究首次获得冻土沉积物中FA组成特征,丰富了FA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扩大了真菌的分布深度,具体机理有待更多的实验证明。

期刊论文 2014-11-10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组成,是土壤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者,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作用的纽带。近年来,宏基因组学和原位微观表征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根本改变了传统研究的理念,巨大的土壤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大大促进了土壤学科的整体发展。发展土壤生物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与格局;解析土壤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调控机理,揭示土壤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协同作用机制,形成土壤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的联网研究技术体系;将能实现土壤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研究的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对我国土壤生物资源的认知水平及可持续利用的调控能力。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