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在气候、土壤、生物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积雪资源的分布规律,本文对中国气象数据网2022—2023年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并结合不同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积雪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其中新疆的积雪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和新疆北部、西北部;内蒙古多雪区域主要集中在图里河、根河等地;黑龙江省的漠河市、抚远市等地都有丰富的积雪资源等。从空间上来看,中国积雪分布大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规律。从时间分布来看,北部积雪地区的降雪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4月。
积雪在气候、土壤、生物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积雪资源的分布规律,本文对中国气象数据网2022—2023年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并结合不同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积雪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其中新疆的积雪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和新疆北部、西北部;内蒙古多雪区域主要集中在图里河、根河等地;黑龙江省的漠河市、抚远市等地都有丰富的积雪资源等。从空间上来看,中国积雪分布大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规律。从时间分布来看,北部积雪地区的降雪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4月。
文章以呼伦贝尔市近20年(2000年—2020年)气象要素为基础,研究冬季呼伦贝尔市降雪、气温、风力、日照、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并初步评估这些气候资源在寒地冰雪开发中的应用影响。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具有冬季积雪多、积雪期长、气温低、风力小等特点。呼伦贝尔市寒地冰雪气候资源丰富,可以打造中国冬季旅游新高地,建设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
文章以呼伦贝尔市近20年(2000年—2020年)气象要素为基础,研究冬季呼伦贝尔市降雪、气温、风力、日照、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并初步评估这些气候资源在寒地冰雪开发中的应用影响。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具有冬季积雪多、积雪期长、气温低、风力小等特点。呼伦贝尔市寒地冰雪气候资源丰富,可以打造中国冬季旅游新高地,建设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
积雪是导致目前全球水资源收支平衡中最大误差的原因之一,雪深的上升与下降过程将改变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腹地甘德地区积雪野外观测试验站,利用每30 min频次2、4、8和16 m四个高度的空气温湿度、2 m高度的辐射数据及雪面温度,结合同步雪深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5月间两次较大积雪过程中雪深上升、下降时期近地层的温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雪深上升时期,2月过程先出现了逆湿而后出现了逆温现象,而在4月过程中无逆温及逆湿现象出现;雪深快速增加时段,两次过程在4 m高度均出现暖湿现象。雪深下降时期,两次过程均出现了逆温、逆湿现象,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不一致且先出现了逆湿后出现逆温现象;两次过程在雪深上升过程中白天及夜间均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过程中仅有白天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时期,雪面温度对短波辐射较气温更为敏感,不同深度的雪深与辐射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月,雪深下降的影响因子顺序为雪面温度>短波辐射>气温,而4月为气温>雪面温度>短波辐射。
积雪是导致目前全球水资源收支平衡中最大误差的原因之一,雪深的上升与下降过程将改变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腹地甘德地区积雪野外观测试验站,利用每30 min频次2、4、8和16 m四个高度的空气温湿度、2 m高度的辐射数据及雪面温度,结合同步雪深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5月间两次较大积雪过程中雪深上升、下降时期近地层的温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雪深上升时期,2月过程先出现了逆湿而后出现了逆温现象,而在4月过程中无逆温及逆湿现象出现;雪深快速增加时段,两次过程在4 m高度均出现暖湿现象。雪深下降时期,两次过程均出现了逆温、逆湿现象,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不一致且先出现了逆湿后出现逆温现象;两次过程在雪深上升过程中白天及夜间均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过程中仅有白天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时期,雪面温度对短波辐射较气温更为敏感,不同深度的雪深与辐射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月,雪深下降的影响因子顺序为雪面温度>短波辐射>气温,而4月为气温>雪面温度>短波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