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9

由于冻胀融沉等病害导致青藏铁路路基问题较一般的地区更加严重且复杂多变。路桥过渡段作为道路与桥梁的重要衔接,路基与桥台的沉降差异严重影响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及行车的舒适性。结合一般地区的过渡段差异性沉降治理办法,从刚度差异入手,同时考虑冻土的活动层特性,提出桩基路桥过渡段优化结构,达到路基与桥台刚度的平缓过渡,同时对优化结构进行长期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过渡段路基处埋设双排四根混凝土桩基后,在持续外荷载以及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桩基对冻土温度场影响较小,能保证冻土良好的稳定性;路基与桥台差异性沉降和轨面折角大幅度降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通过ANSYS模拟分析温度场、位移场发现,混凝土桩基对过渡段处路基的温度场影响较小,对于差异性沉降治理效果十分显著。

期刊论文 2024-09-10

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于寒区公路与铁路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冻土路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冻土路基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共纳入1 027篇中文文献和854篇英文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冻土路基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开始,英文文献的发布数量逐渐超过中文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占到80%左右;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学为核心的科研机构及院校在冻土路基的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国际机构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图谱表明,冻土路基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年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路基病害与补强措施、季节冻土路基的病害防治展开。近几年,冻土专家学者们聚焦于新型路基稳定措施,路基的水、汽迁移机理,以及高铁路基的冻胀防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结构不断被引入到冻土路基研究。未来随着新能源、材料学、人工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新一代技术与机械化的融合,...

期刊论文 2024-07-17

多年冻土与路基工程之间复杂的水热力相互作用表现出显著的尺度效应,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结构性态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冻土路基尺度效应的深入认识是揭示大尺度冻土路基热融风险机理、融沉防控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几十年来,基于室内外试验和数值分析等方法,冻土路基尺度效应研究从现象到机理,最终形成了理论体系,取得充分发展。文章总结了冻土路基尺度效应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在上边界条件、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结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构想。

期刊论文 2023-10-20 DOI: 10.13204/j.gyjzg23081216

文章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对优化结构模型下的路基进行了温度测试和位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合理调整碎石填筑厚度和均匀度可有效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此外,采用合适的加筋材料和施工工艺也能够改善路基的力学性能,优化冻土地区路桥碎石过渡段路基结构,以确保交通安全和工程质量,以期为冻土区路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3-10-11 DOI: 10.13535/j.cnki.10-1507/n.2023.15.39

对人工冻结工程灾害过程中发生的人工冻土水热侵蚀问题进行了概念上的定义,并指出该问题的实质是双移动边界位置的确定。采用自行研制的冻土侵蚀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介绍了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情况,给出双移动位置的定量判定标准。选择影响水热侵蚀的水流速率、冻土初始温度、土体含水率3个主要因素作为试验变量,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试验分组,得到不同情况下双边界随时间的移动变化情况。试验研究发现:双边界移动速率随流速呈现两阶段变化规律,即先快速增加后平稳趋势,表明冻土的存在使侵蚀速率大大减缓;冻土初始温度对于边界移动的影响并不明显,3种情况下侵蚀边界移动情况基本一致;土体饱和与否对水热侵蚀边界移动有很大影响,土体未饱和时对应的潜蚀速率明显大于饱和时的潜蚀速率。

期刊论文 2023-03-30

为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冻土区埋地管道动力响应,设计了土箱-管道缩尺试验模型,开展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冻土区埋地管道动力响应的缩尺试验,研究了冻土区埋地管道在不同条件下受到冲击荷载作用时,管道的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冻土区埋地管道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采用相同形状的落体时,管道应变的峰值随着初始高度的增高而增大;初始冲击高度一定时,正方体状落体较球体状落体使管道产生的应变更大,且管道上、下表面的应变呈反对称。实验方法和结论对冻土区埋地管道抗冲击的研究有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1-12-24 DOI: 10.13197/j.eeev.2021.06.168.tengzc.016

该文针对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面的主要病害问题,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AC-13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依托国道109线那曲至拉萨公路改建工程,结合AC-13C改性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油石比和矿料级配条件下进行了最佳配合比设计;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低温弯曲试验、车辙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等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及抗渗水性能等路用性能;并铺筑试验路段进行路面厚度、平整度和弯沉检测,验证了使用该配合比厂拌沥青混合料的实际路用性能。结果表明:110-A级沥青配合当地集料进行混合料配合比优选设计,得到最佳油石比为5.0%,沥青用量为4.76%,空隙率为4.6%。该配合比下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并在试铺阶段效果良好,满足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面性能要求。

期刊论文 2021-11-23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1.05.046

冻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开展冻土多物理场耦合研究对解决冻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归纳冻土多物理场耦合理论,指出毛细理论和冻结缘理论均忽略各向异性冰应力,冻结缘是否存在以及冰透镜体生长机制仍有争议。讨论水热盐力耦合关系,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力对温度的影响及冻土压融问题。归纳常见未冻水含量模型,指出基于未冻水含量与温度关系的预测模型形式简单,但质量未冻水含量难以直接测量;三参数模型和五参数模型考虑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但参数较多。总结和评价冻土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认为一些经验表达式无法体现参数动态变化的特点,模型边界条件设置与实际情况不符。基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今后应探索更准确描述参数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将气候条件纳入模型考虑范围,设置更接近实际情况的边界条件,同时,加强冻土受力变形行为本构模型研究。

期刊论文 2021-11-13 DOI: 10.19720/j.cnki.issn.1005-9369.2021.10.008

多年冻土作为大兴安岭西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的工程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西坡多年冻土区的地温变化情况,基于地温波动理论,利用Origin软件对根河、伊图里河和满归3个地温监测站的多年冻土地温进行非线性拟合,建立相应的地温曲线拟合模型对当地多年冻土地温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时段内,各站点的地温模拟效果较好,尤其是冬、夏两季,地温模拟精度高于0.99.

期刊论文 2021-07-08 DOI: 10.13582/j.cnki.1672-9102.2021.02.004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一直是困扰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核心问题。针对兰新铁路西段路基冻害严重的问题,探讨不同工程措施对路基冻融循环过程中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以及含水率对路基冻结深度及冻胀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冻结对兰新铁路西段路基含水率影响的范围在0.4~0.8m,影响深度有限;"隔一挖一"、"隔三挖一"等工程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路基含水率和冻胀量:含水率降低2%~5%,冻胀变形减少50%~70%。

期刊论文 2021-03-08 DOI: 10.19630/j.cnki.tdkc.202002240003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9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