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0

化学风化可消耗CO2,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调控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可能发生改变,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开展为期两年(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河水水文指标监测和逐日采样,采集731个河水样品,探讨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特征,量化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碳汇/碳源速率。结果表明,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硫酸参与碳酸盐风化对河水成分的影响最大(62.1%),碳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和大气输入的贡献分别为32.4%、4.5%和1.0%。硅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CO2通量的平均值为0.31×10~3 mol·km-2·a-1,硫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向大气释放CO2通量的平均值为4.00×10~3 mol·km-2·a-1。可见,研究区化学风化释放CO2

期刊论文 2025-04-07

化学风化可消耗CO2,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调控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可能发生改变,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开展为期两年(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河水水文指标监测和逐日采样,采集731个河水样品,探讨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特征,量化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碳汇/碳源速率。结果表明,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硫酸参与碳酸盐风化对河水成分的影响最大(62.1%),碳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和大气输入的贡献分别为32.4%、4.5%和1.0%。硅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CO2通量的平均值为0.31×10~3 mol·km-2·a-1,硫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向大气释放CO2通量的平均值为4.00×10~3 mol·km-2·a-1。可见,研究区化学风化释放CO2

期刊论文 2025-04-07

化学风化可消耗CO2,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调控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可能发生改变,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开展为期两年(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河水水文指标监测和逐日采样,采集731个河水样品,探讨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特征,量化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碳汇/碳源速率。结果表明,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硫酸参与碳酸盐风化对河水成分的影响最大(62.1%),碳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和大气输入的贡献分别为32.4%、4.5%和1.0%。硅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CO2通量的平均值为0.31×10~3 mol·km-2·a-1,硫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向大气释放CO2通量的平均值为4.00×10~3 mol·km-2·a-1。可见,研究区化学风化释放CO2

期刊论文 2025-04-07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河流是陆地-海洋之间碳输送的通道和水生生态系统代谢的重要反应器,对陆海水生连续体中碳的迁移转化和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起到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高海拔寒区,作为亚洲水塔哺育了多条大江大河,对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系统总结近十余年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多条源区河流碳循环相关进展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溶解态碳以无机碳为主,溶解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融化、风化增强、水文过程改变、侵蚀产沙加剧等因子将进一步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横向碳输移通量;(2)当前观测显示青藏高原河流是二氧化碳及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过程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并有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河流碳通量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影响,较大的河流碳横向及垂直碳通量抵消了部分陆地碳汇,是生态系统碳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其河流碳循环过程必然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碳汇,但是其影响程度目前还不清楚。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原位观测、遥感反演、机器学习等手段精准刻画河流碳过程机制,增强对于...

期刊论文 2025-03-03

河流是陆地-海洋之间碳输送的通道和水生生态系统代谢的重要反应器,对陆海水生连续体中碳的迁移转化和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起到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高海拔寒区,作为亚洲水塔哺育了多条大江大河,对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系统总结近十余年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多条源区河流碳循环相关进展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溶解态碳以无机碳为主,溶解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融化、风化增强、水文过程改变、侵蚀产沙加剧等因子将进一步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横向碳输移通量;(2)当前观测显示青藏高原河流是二氧化碳及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过程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并有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河流碳通量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影响,较大的河流碳横向及垂直碳通量抵消了部分陆地碳汇,是生态系统碳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其河流碳循环过程必然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碳汇,但是其影响程度目前还不清楚。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原位观测、遥感反演、机器学习等手段精准刻画河流碳过程机制,增强对于...

期刊论文 2025-03-03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0条,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