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研究结果能相差一个数量级.另外,未来气候暖湿化总体有利于高原碳汇,但封存在多年冻土中的土壤有机碳面临着较高的排放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原陆地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的估算.为此,本文通过整合清查法、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三种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高原陆地碳汇为33.12~37.84TgC a-1,其中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是当前碳汇形成的重要机制,而放牧导致的碳排放较小,约为0.38TgC a-1.在中高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暖湿化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变暖引起的冻土碳排放仍不足抵消植被碳吸收;退化草地的修复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退化草地的增汇潜力约为9.06TgC a-1,预估到2060年高原碳汇可达到57.78~70.52TgC a-1.高原陆地碳汇约为高原人为碳排放量的2.5倍,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管理措施加强背景下,未来碳汇有望实现倍增,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研究结果能相差一个数量级.另外,未来气候暖湿化总体有利于高原碳汇,但封存在多年冻土中的土壤有机碳面临着较高的排放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原陆地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的估算.为此,本文通过整合清查法、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三种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高原陆地碳汇为33.12~37.84TgC a-1,其中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是当前碳汇形成的重要机制,而放牧导致的碳排放较小,约为0.38TgC a-1.在中高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暖湿化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变暖引起的冻土碳排放仍不足抵消植被碳吸收;退化草地的修复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退化草地的增汇潜力约为9.06TgC a-1,预估到2060年高原碳汇可达到57.78~70.52TgC a-1.高原陆地碳汇约为高原人为碳排放量的2.5倍,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管理措施加强背景下,未来碳汇有望实现倍增,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研究结果能相差一个数量级.另外,未来气候暖湿化总体有利于高原碳汇,但封存在多年冻土中的土壤有机碳面临着较高的排放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原陆地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的估算.为此,本文通过整合清查法、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三种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高原陆地碳汇为33.12~37.84TgC a-1,其中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是当前碳汇形成的重要机制,而放牧导致的碳排放较小,约为0.38TgC a-1.在中高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暖湿化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变暖引起的冻土碳排放仍不足抵消植被碳吸收;退化草地的修复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退化草地的增汇潜力约为9.06TgC a-1,预估到2060年高原碳汇可达到57.78~70.52TgC a-1.高原陆地碳汇约为高原人为碳排放量的2.5倍,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管理措施加强背景下,未来碳汇有望实现倍增,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系统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气反演模型)不同方法的研究,当前碳汇大小为每年26.5~33.7 Tg C,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9.9%~19.6%;未来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管理措施加强情景下,到2060年碳汇有望实现倍增,达到每年53.0~63.7 Tg C。但高原碳汇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聚焦在减少土壤碳汇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汇功能影响、冻土碳库脆弱性、退化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与途径、水体碳源汇功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等方面;通过补齐高原关键区域观测短板、研发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模型-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以准确揭示青藏高原碳汇现状与未来趋势,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系统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气反演模型)不同方法的研究,当前碳汇大小为每年26.5~33.7 Tg C,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9.9%~19.6%;未来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管理措施加强情景下,到2060年碳汇有望实现倍增,达到每年53.0~63.7 Tg C。但高原碳汇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聚焦在减少土壤碳汇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汇功能影响、冻土碳库脆弱性、退化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与途径、水体碳源汇功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等方面;通过补齐高原关键区域观测短板、研发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模型-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以准确揭示青藏高原碳汇现状与未来趋势,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系统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气反演模型)不同方法的研究,当前碳汇大小为每年26.5~33.7 Tg C,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9.9%~19.6%;未来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管理措施加强情景下,到2060年碳汇有望实现倍增,达到每年53.0~63.7 Tg C。但高原碳汇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聚焦在减少土壤碳汇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汇功能影响、冻土碳库脆弱性、退化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与途径、水体碳源汇功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等方面;通过补齐高原关键区域观测短板、研发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模型-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以准确揭示青藏高原碳汇现状与未来趋势,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