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

研究目的:多年冻土的冻胀及融沉对工程建设影响很大,祁连山冷龙岭地势高耸,气候寒冷,相关文献表明,多年冻土分布在海拔3 400 m以上。兰新第二双线首次以隧道群通过冷龙岭,北麓各隧道洞口海拔均低于3 400 m,查明工程范围多年冻土海拔下界、研究区内冻土工程特征,对隧道群的设计及施工安全意义重大。研究结论:(1)通过勘察及施工开挖分析研究,祁连山北麓多年冻土下界海拔为3 170~3 390 m,冻土厚度0~23 m,地温为-0.05℃0.05℃,属高温极不稳定型;(2)多年冻土的分布与坡向、岩性、含水量、气温、地温、植被等密切相关,隧道出口段多为阴坡,多分布岛状多年冻土,进口段为阳坡,无冻土分布;(3)根据冻土特征,相关工程采取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案;(4)多年冻土下界海拔的修正和特征分析结论对祁连山区冻土的研究及类似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论文 2015-07-27

利用1961-2004年祁连山北麓11个站点的春季季节性冻土资料和9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祁连山北麓冻土深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冻土深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麓春季冻土以祁连站为最大值,向高纬度和高经度方向逐渐减小,武威附近为春季冻土最小值,靠近东南方向的乌鞘岭站出现次大值区域,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春季多年平均冻土深度为53.5 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73.2 cm,随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11.3 cm/10 a,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逐渐减小,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减小近20 cm;春季冻土深度减小主要受1~2月和春季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特别是2月份气温每升高1℃,冻土深度减小7.05 cm;冻土深度大的地区,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越敏感;冻土深度小的地区,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相对较小。

期刊论文 2009-10-20 DOI: 10.13866/j.azr.2009.05.01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