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

基于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Mann-Kendall(曼-肯德尔)检验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的雪要素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近40年来,降落到祁连山区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以及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雪反照率增大趋势显著;降雨量的持续增大是研究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的原因;雪要素月特征对地表以上2 m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敏感,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对雪要素月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11月,特别是在8月;8月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呈显著增大趋势,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雪反照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夏季、秋季雪反照率大幅增大,导致年雪反照率显著增大,月雪反照率随着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积雪深度的减小而增大;春季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和地表以上10 m处的水平方向风速波动最大,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在春季波动也最为明显,而积雪总量、雪层中...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3.08.004

基于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Mann-Kendall(曼-肯德尔)检验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的雪要素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近40年来,降落到祁连山区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以及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雪反照率增大趋势显著;降雨量的持续增大是研究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的原因;雪要素月特征对地表以上2 m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敏感,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对雪要素月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11月,特别是在8月;8月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呈显著增大趋势,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雪反照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夏季、秋季雪反照率大幅增大,导致年雪反照率显著增大,月雪反照率随着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积雪深度的减小而增大;春季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和地表以上10 m处的水平方向风速波动最大,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在春季波动也最为明显,而积雪总量、雪层中...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3.08.004

基于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Mann-Kendall(曼-肯德尔)检验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的雪要素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近40年来,降落到祁连山区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以及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雪反照率增大趋势显著;降雨量的持续增大是研究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的原因;雪要素月特征对地表以上2 m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敏感,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对雪要素月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11月,特别是在8月;8月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呈显著增大趋势,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雪反照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夏季、秋季雪反照率大幅增大,导致年雪反照率显著增大,月雪反照率随着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积雪深度的减小而增大;春季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和地表以上10 m处的水平方向风速波动最大,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在春季波动也最为明显,而积雪总量、雪层中...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3.08.004

冻融指数不仅对冻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有用指标。利用祁连山区11个主要气象站点的逐日温度观测值计算了1961—2014年的年大气及地面冻融指数,分析了这些指数的统计与分布特征,并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Sen斜率估计法及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年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祁连山区近54年来冻结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融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大气冻结指数、大气融化指数、地面冻结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大致分布在994.3~1 540.9℃·d、1 828.2~2 376.6℃·d、744.7~1 287.3℃·d、2 706.0~3 542.6℃·d之间;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5、6.5、-7.7、9.1℃·d·a-1。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冻结指数表现出中部高,往东西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而融化指数则相反;冻融指数除了受海拔和纬度综合影响外,还受台站地的坡向、周边地形、积雪深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数的影响。冻融指数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94—1995年,与其气温的突变相对应;在突变点以后,大气和地面融化指数的增长速率和地面冻结指...

期刊论文 2023-03-01

冻融指数不仅对冻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有用指标。利用祁连山区11个主要气象站点的逐日温度观测值计算了1961—2014年的年大气及地面冻融指数,分析了这些指数的统计与分布特征,并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Sen斜率估计法及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年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祁连山区近54年来冻结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融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大气冻结指数、大气融化指数、地面冻结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大致分布在994.3~1 540.9℃·d、1 828.2~2 376.6℃·d、744.7~1 287.3℃·d、2 706.0~3 542.6℃·d之间;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5、6.5、-7.7、9.1℃·d·a-1。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冻结指数表现出中部高,往东西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而融化指数则相反;冻融指数除了受海拔和纬度综合影响外,还受台站地的坡向、周边地形、积雪深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数的影响。冻融指数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94—1995年,与其气温的突变相对应;在突变点以后,大气和地面融化指数的增长速率和地面冻结指...

期刊论文 2023-03-01

冻融指数不仅对冻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有用指标。利用祁连山区11个主要气象站点的逐日温度观测值计算了1961—2014年的年大气及地面冻融指数,分析了这些指数的统计与分布特征,并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Sen斜率估计法及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年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祁连山区近54年来冻结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融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大气冻结指数、大气融化指数、地面冻结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大致分布在994.3~1 540.9℃·d、1 828.2~2 376.6℃·d、744.7~1 287.3℃·d、2 706.0~3 542.6℃·d之间;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5、6.5、-7.7、9.1℃·d·a-1。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冻结指数表现出中部高,往东西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而融化指数则相反;冻融指数除了受海拔和纬度综合影响外,还受台站地的坡向、周边地形、积雪深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数的影响。冻融指数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94—1995年,与其气温的突变相对应;在突变点以后,大气和地面融化指数的增长速率和地面冻结指...

期刊论文 2023-03-01

祁连山区积雪类型丰富、判识复杂,是中国积雪研究的典型区域。因此,精确地监测祁连山区积雪面积变化及其时空演变,对祁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FY-3C MULSS利用多阈值积雪指数模型提供全球日积雪覆盖产品,FY-4A AGRI传感器每15~60 min提供一景覆盖全球的多光谱影像。基于FY-4A AGRI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征,构建适合于FY-4A号数据的动态多阈值多时相云隙间积雪识别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云对光学数据识别积雪造成的影响,并结合FY-3C MULSS积雪覆盖日产品较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融合得到去除云后的FY3C4积雪覆盖数据。利用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对融合后的积雪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融合FY-3C和FY-4A后的数据能更好地判识祁连山区的积雪覆盖情况。以MODIS MOD10A2积雪产品为真实值,随机检验了2018年3月~2019年3月融合后数据的积雪判识精度,发现无云情况下方法的总体精度可达到85.25%。进一步研究发现祁连山区积雪面积在海拔、气候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下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呈现出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以及东部积雪面积大...

期刊论文 2021-01-18

祁连山区积雪类型丰富、判识复杂,是中国积雪研究的典型区域。因此,精确地监测祁连山区积雪面积变化及其时空演变,对祁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FY-3C MULSS利用多阈值积雪指数模型提供全球日积雪覆盖产品,FY-4A AGRI传感器每15~60 min提供一景覆盖全球的多光谱影像。基于FY-4A AGRI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征,构建适合于FY-4A号数据的动态多阈值多时相云隙间积雪识别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云对光学数据识别积雪造成的影响,并结合FY-3C MULSS积雪覆盖日产品较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融合得到去除云后的FY3C4积雪覆盖数据。利用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对融合后的积雪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融合FY-3C和FY-4A后的数据能更好地判识祁连山区的积雪覆盖情况。以MODIS MOD10A2积雪产品为真实值,随机检验了2018年3月~2019年3月融合后数据的积雪判识精度,发现无云情况下方法的总体精度可达到85.25%。进一步研究发现祁连山区积雪面积在海拔、气候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下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呈现出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以及东部积雪面积大...

期刊论文 2021-01-18

祁连山区积雪类型丰富、判识复杂,是中国积雪研究的典型区域。因此,精确地监测祁连山区积雪面积变化及其时空演变,对祁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FY-3C MULSS利用多阈值积雪指数模型提供全球日积雪覆盖产品,FY-4A AGRI传感器每15~60 min提供一景覆盖全球的多光谱影像。基于FY-4A AGRI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征,构建适合于FY-4A号数据的动态多阈值多时相云隙间积雪识别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云对光学数据识别积雪造成的影响,并结合FY-3C MULSS积雪覆盖日产品较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融合得到去除云后的FY3C4积雪覆盖数据。利用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对融合后的积雪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融合FY-3C和FY-4A后的数据能更好地判识祁连山区的积雪覆盖情况。以MODIS MOD10A2积雪产品为真实值,随机检验了2018年3月~2019年3月融合后数据的积雪判识精度,发现无云情况下方法的总体精度可达到85.25%。进一步研究发现祁连山区积雪面积在海拔、气候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下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呈现出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以及东部积雪面积大...

期刊论文 2021-01-18

云水含量和云结构参量是天气预报、高山区水循环过程分析的基础。基于2012—2015年夏季CloudSat卫星遥感资料的2B-CLDCLASS、2B-GEOPROF和2B-GEOPROF-LIDAR,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气象资料,对祁连山地区疏勒南山冰川区与非冰川区云水含量和云类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水含量的垂直分布受下垫面和云类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冰川覆盖的高山上空降水云类型以深对流云为主,无冰川覆盖的高山上空降水云类型以雨层云为主。(2)疏勒南山地区高含水量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的中低层云中,且冰川区气流垂直运动较非冰川区活跃。(3)疏勒南山冰川区云水含量平均值为0.07 g·m-3,非冰川区云水含量平均值为0.17 g·m-3,云水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降水和水汽的分布状况。

期刊论文 2021-01-12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8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