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3

基于1961-2020年锡林郭勒盟1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锡林郭勒地区的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日数及积雪深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积雪初、终日随经纬度变化不明显;积雪初日总体明显推迟,积雪终日总体明显提前;积雪日数呈东多西少分布,并以0.128天/年的速率减少;积雪日数1月份出现峰值;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积雪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突变现象;年均积雪深度由西到东增加,最大雪深出现在乌拉盖,最大积雪深度总体随时间明显增大;12个观测站最大积雪深度在20世纪60-80年代出现了突变;积雪日数存在准8~10年周期,最大积雪深度的主要周期区域间差异较大。

期刊论文 2025-07-03 DOI: 10.19441/j.cnki.issn1006-009x.2025.03.031

基于1961-2020年锡林郭勒盟1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锡林郭勒地区的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日数及积雪深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积雪初、终日随经纬度变化不明显;积雪初日总体明显推迟,积雪终日总体明显提前;积雪日数呈东多西少分布,并以0.128天/年的速率减少;积雪日数1月份出现峰值;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积雪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突变现象;年均积雪深度由西到东增加,最大雪深出现在乌拉盖,最大积雪深度总体随时间明显增大;12个观测站最大积雪深度在20世纪60-80年代出现了突变;积雪日数存在准8~10年周期,最大积雪深度的主要周期区域间差异较大。

期刊论文 2025-07-03 DOI: 10.19441/j.cnki.issn1006-009x.2025.03.031

利用MOD10A1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65, p0.5, 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期刊论文 2024-11-07 DOI: 10.14108/j.cnki.1008-8873.2024.04.004

利用MOD10A1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65, p0.5, 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期刊论文 2024-11-07 DOI: 10.14108/j.cnki.1008-8873.2024.04.004

利用MOD10A1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65, p0.5, 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期刊论文 2024-11-07 DOI: 10.14108/j.cnki.1008-8873.2024.04.004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 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 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期刊论文 2024-07-17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 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 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期刊论文 2024-07-17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 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 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期刊论文 2024-07-17

利用1979—2020年中国逐日雪深、积雪日数和积雪覆盖率等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积雪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79—2020年无论是积雪覆盖率、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都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内积雪覆盖率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平均积雪日数为89 d,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由北向南随纬度降低而逐渐递减;积雪日数的变化存在多层次时间周期的特征,2014年前后积雪日数序列发生突变;年平均积雪深度分布非常不均匀,等值线分布走向与积雪日数的分布较为类似,大值区基本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一带,干舌位于东北平原一带;年平均积雪深度在2.5~3.2 cm波动变化。

期刊论文 2024-06-24

利用1979—2020年中国逐日雪深、积雪日数和积雪覆盖率等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积雪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79—2020年无论是积雪覆盖率、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都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内积雪覆盖率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平均积雪日数为89 d,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由北向南随纬度降低而逐渐递减;积雪日数的变化存在多层次时间周期的特征,2014年前后积雪日数序列发生突变;年平均积雪深度分布非常不均匀,等值线分布走向与积雪日数的分布较为类似,大值区基本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一带,干舌位于东北平原一带;年平均积雪深度在2.5~3.2 cm波动变化。

期刊论文 2024-06-24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53条,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