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3456

【目标】分析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不同沉陷形态、行驶速度等因素对车辆乘员舒适性的影响,明确路基不同病害类型的分级控制标准。【方法】基于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表沉陷激光点云实测数据将不均匀沉陷细分为错台型沉陷、曲线型沉陷和拱起型变形,进一步采用CarSim仿真软件构建人-车-路耦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沉陷对车辆加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行车舒适性受行车速度、错台高度、曲线型沉陷深度、拱起的高度以及病害区纵向波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错台病害对行车舒适性影响最大;同路况下,车身垂向加速度峰值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在曲线型沉陷与拱起病害中,行车舒适性与病害区纵向波长呈正相关,而与沉陷/拱起高度呈负相关;当纵向波长相同时,拱起病害应设定更严格的养护控制标准。【结论】应根据人体舒适性加速度阈值建立不同沉陷形态的分级控制标准,以有效指导沉陷处治和车辆限速管理。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不均匀沉陷发育路段全线限速应在80 km/h以下,病害严重路段限速60 km/h或更低;错台高度控制在1.5 cm以内;曲线型沉陷区纵向波长应大于7 m,沉陷深度控制在5 cm内;曲线型拱起区纵向波长应大于5 m,拱起高度控制在3...

期刊论文 2025-07-08

【目标】分析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不同沉陷形态、行驶速度等因素对车辆乘员舒适性的影响,明确路基不同病害类型的分级控制标准。【方法】基于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表沉陷激光点云实测数据将不均匀沉陷细分为错台型沉陷、曲线型沉陷和拱起型变形,进一步采用CarSim仿真软件构建人-车-路耦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沉陷对车辆加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行车舒适性受行车速度、错台高度、曲线型沉陷深度、拱起的高度以及病害区纵向波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错台病害对行车舒适性影响最大;同路况下,车身垂向加速度峰值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在曲线型沉陷与拱起病害中,行车舒适性与病害区纵向波长呈正相关,而与沉陷/拱起高度呈负相关;当纵向波长相同时,拱起病害应设定更严格的养护控制标准。【结论】应根据人体舒适性加速度阈值建立不同沉陷形态的分级控制标准,以有效指导沉陷处治和车辆限速管理。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不均匀沉陷发育路段全线限速应在80 km/h以下,病害严重路段限速60 km/h或更低;错台高度控制在1.5 cm以内;曲线型沉陷区纵向波长应大于7 m,沉陷深度控制在5 cm内;曲线型拱起区纵向波长应大于5 m,拱起高度控制在3...

期刊论文 2025-07-08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期刊论文 2025-06-26 DOI: 10.14188/j.2095-6045.20240189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期刊论文 2025-06-26 DOI: 10.14188/j.2095-6045.20240189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期刊论文 2025-06-26 DOI: 10.14188/j.2095-6045.20240189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期刊论文 2025-06-26 DOI: 10.14188/j.2095-6045.20240189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期刊论文 2025-06-26 DOI: 10.14188/j.2095-6045.20240189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期刊论文 2025-06-26 DOI: 10.14188/j.2095-6045.20240189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 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 × 105、3.41 × 105、2.31 × 105、1.80 × 105 、1.59 × 105 km2。1970s—2010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 × 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 °C,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5-06-20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 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 × 105、3.41 × 105、2.31 × 105、1.80 × 105 、1.59 × 105 km2。1970s—2010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 × 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 °C,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5-06-20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456条,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