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4

为了研究四季变化过程中冰川梯度因子对其表面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利用七一冰川观测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的实时观测数据,整理分析了观测站地面高度分别为5、10、15、20 m和25 m处观测点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土壤CO2浓度等因子在3、6、9、12月份的数据,以土壤CO2浓度、土壤水汽浓度表征土壤呼吸强度,获得了冰川表面土壤呼吸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土壤CO2浓度稳定在441.3μmol·mol-1,在四季中处于较高水平,而土壤水汽浓度稳定在0.479 mmol·mol-1,在四季中处于较低水平。夏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各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值在正午时间段呈正相关关系,在早晚时间段呈负相关关系。春秋两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值的关系因时间段不同而不同。此外春秋两季由于存在逆温现象,以及融雪、太阳辐射等原因,其平均空气温度最高在观测点10 m处,最低在25 m处。研究所得的...

期刊论文 2022-02-21

为了研究四季变化过程中冰川梯度因子对其表面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利用七一冰川观测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的实时观测数据,整理分析了观测站地面高度分别为5、10、15、20 m和25 m处观测点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土壤CO2浓度等因子在3、6、9、12月份的数据,以土壤CO2浓度、土壤水汽浓度表征土壤呼吸强度,获得了冰川表面土壤呼吸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土壤CO2浓度稳定在441.3μmol·mol-1,在四季中处于较高水平,而土壤水汽浓度稳定在0.479 mmol·mol-1,在四季中处于较低水平。夏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各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值在正午时间段呈正相关关系,在早晚时间段呈负相关关系。春秋两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值的关系因时间段不同而不同。此外春秋两季由于存在逆温现象,以及融雪、太阳辐射等原因,其平均空气温度最高在观测点10 m处,最低在25 m处。研究所得的...

期刊论文 2022-02-21

积雪是导致目前全球水资源收支平衡中最大误差的原因之一,雪深的上升与下降过程将改变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腹地甘德地区积雪野外观测试验站,利用每30 min频次2、4、8和16 m四个高度的空气温湿度、2 m高度的辐射数据及雪面温度,结合同步雪深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5月间两次较大积雪过程中雪深上升、下降时期近地层的温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雪深上升时期,2月过程先出现了逆湿而后出现了逆温现象,而在4月过程中无逆温及逆湿现象出现;雪深快速增加时段,两次过程在4 m高度均出现暖湿现象。雪深下降时期,两次过程均出现了逆温、逆湿现象,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不一致且先出现了逆湿后出现逆温现象;两次过程在雪深上升过程中白天及夜间均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过程中仅有白天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时期,雪面温度对短波辐射较气温更为敏感,不同深度的雪深与辐射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月,雪深下降的影响因子顺序为雪面温度>短波辐射>气温,而4月为气温>雪面温度>短波辐射。

期刊论文 2020-09-27

积雪是导致目前全球水资源收支平衡中最大误差的原因之一,雪深的上升与下降过程将改变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腹地甘德地区积雪野外观测试验站,利用每30 min频次2、4、8和16 m四个高度的空气温湿度、2 m高度的辐射数据及雪面温度,结合同步雪深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5月间两次较大积雪过程中雪深上升、下降时期近地层的温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雪深上升时期,2月过程先出现了逆湿而后出现了逆温现象,而在4月过程中无逆温及逆湿现象出现;雪深快速增加时段,两次过程在4 m高度均出现暖湿现象。雪深下降时期,两次过程均出现了逆温、逆湿现象,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不一致且先出现了逆湿后出现逆温现象;两次过程在雪深上升过程中白天及夜间均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过程中仅有白天出现了4 m偏暖现象;在雪深下降时期,雪面温度对短波辐射较气温更为敏感,不同深度的雪深与辐射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月,雪深下降的影响因子顺序为雪面温度>短波辐射>气温,而4月为气温>雪面温度>短波辐射。

期刊论文 2020-09-2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