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0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黄河源区冻土空间分布异常复杂,冻土因其特殊的水热物理性质显著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然而冻土影响下的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模拟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变化,同时对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15±14.55 mm,受降水作为主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以(0.10±0.08)mm/a(p>0.05)的速率增加,季节冻土区增加速率(0.09±0.09)mm/a(p>0.05)略高于多年冻土区(0.07±0.07)mm/a(p>0.05);当前,季节冻土区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多年冻土区的1.29倍。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TOP)对水源涵养量的单因子解释力为0.20,其多因子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子作用。空间回归分析和自相关分析表明,TTOP与水源涵养量呈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活动层厚度(ALT)及最大季节冻深(MSFD)均与水源涵养量呈权衡关系。在回归性上,TTOP与水源涵养量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正相关区域集中在季节冻土区;ALT与水源涵养量的回归系数由南向北递增,...

期刊论文 2025-03-18

利用1961—2018年新疆雪灾事件的7个灾情要素(出现次数、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倒塌温室大棚数、牲畜死亡数、受灾面积)数据,采用比值权重法和无量纲化线性求和方法构建了雪灾灾损指数,雪灾灾损指数与7个灾情要素显著相关,且大小能够代表雪灾灾损的强弱。依据灾损指数的伽玛分布,将雪灾的危害性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重4个等级。结果表明,新疆雪灾北疆多于南疆,主要分布在农牧区,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特重等级的雪灾出现在伊犁河谷、阿勒泰市、托里县、阿图什市、巴音布鲁克、巴里坤县。新疆雪灾的年际变化波动性加剧,并且年灾损指数(雪灾强度)呈线性增强趋势,特重等级的雪灾出现在1985、1990、2001、2006、2008、2010年。在风速、气温、水汽压、降雪量、积雪深度这5个气候要素中,雪灾集中期11月至次年4月的新疆雪灾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是降雪量和平均积雪深度。总体来看,新疆雪灾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年际变化呈增强的变化趋势。

期刊论文 2020-10-30 DOI: 10.13866/j.azr.2020.06.13

利用1961—2018年新疆雪灾事件的7个灾情要素(出现次数、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倒塌温室大棚数、牲畜死亡数、受灾面积)数据,采用比值权重法和无量纲化线性求和方法构建了雪灾灾损指数,雪灾灾损指数与7个灾情要素显著相关,且大小能够代表雪灾灾损的强弱。依据灾损指数的伽玛分布,将雪灾的危害性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重4个等级。结果表明,新疆雪灾北疆多于南疆,主要分布在农牧区,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特重等级的雪灾出现在伊犁河谷、阿勒泰市、托里县、阿图什市、巴音布鲁克、巴里坤县。新疆雪灾的年际变化波动性加剧,并且年灾损指数(雪灾强度)呈线性增强趋势,特重等级的雪灾出现在1985、1990、2001、2006、2008、2010年。在风速、气温、水汽压、降雪量、积雪深度这5个气候要素中,雪灾集中期11月至次年4月的新疆雪灾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是降雪量和平均积雪深度。总体来看,新疆雪灾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年际变化呈增强的变化趋势。

期刊论文 2020-10-30 DOI: 10.13866/j.azr.2020.06.13

冰-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4-2013年近10 a的MODIS10A1数据提取积雪日数,结合DEM和Landsat影像研究提孜那甫河流域山区的冰-草生态交错带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 a来交错带的平均面积为5 74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83%.2交错带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偏移,在东北坡、东坡分布较西坡和北坡多,主要分布在海拔4 600~4 900 m的区域;在坡度大于25°陡坡以上的区域分布较多.3近10 a间冰-草生态交错带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总增长率为10.68%,年均增长约66.78 km2;其中2005年和2009年交错带面积较前一年有所明显下降,而2007年交错带面积上升较为明显;交错带面积与气温呈强正相关,与降水呈弱负相关.4近10 a交错带的平均海拔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的交错带分布的平均海拔较2004年上升了45 m;而近50 a来研究区高寒草甸带向上爬高了约100 m左右.

期刊论文 2016-05-19

冰-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4-2013年近10 a的MODIS10A1数据提取积雪日数,结合DEM和Landsat影像研究提孜那甫河流域山区的冰-草生态交错带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 a来交错带的平均面积为5 74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83%.2交错带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偏移,在东北坡、东坡分布较西坡和北坡多,主要分布在海拔4 600~4 900 m的区域;在坡度大于25°陡坡以上的区域分布较多.3近10 a间冰-草生态交错带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总增长率为10.68%,年均增长约66.78 km2;其中2005年和2009年交错带面积较前一年有所明显下降,而2007年交错带面积上升较为明显;交错带面积与气温呈强正相关,与降水呈弱负相关.4近10 a交错带的平均海拔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的交错带分布的平均海拔较2004年上升了45 m;而近50 a来研究区高寒草甸带向上爬高了约100 m左右.

期刊论文 2016-05-19

大尺度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针对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高寒地区生态系统,选取怎样的角度研究其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是很少有人关注的。本文以2010年西部测图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GIS为研究平台,提出以流域作为研究单元提取景观指标的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青藏高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并探索景观格局指数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和气候下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便于生态景观规划及保护。

期刊论文 2014-06-23 DOI: 10.16251/j.cnki.1009-2307.2014.01.016

大尺度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针对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高寒地区生态系统,选取怎样的角度研究其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是很少有人关注的。本文以2010年西部测图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GIS为研究平台,提出以流域作为研究单元提取景观指标的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青藏高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并探索景观格局指数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和气候下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便于生态景观规划及保护。

期刊论文 2014-06-23 DOI: 10.16251/j.cnki.1009-2307.2014.01.016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