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6

利用1985—2021年呼伦贝尔市15个国家气象站各层地温、第一冻土层下限、最大冻土深度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市冻土气候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重标极差(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研究表明:(1)0 cm地温、40 cm地温和80 cm地温都呈增加趋势,且0 cm地温增加趋势最显著,特别是0 cm地温最小值增大更加明显。(2)冻结持续日数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中部偏北海拔超过600 m山区持续时间最长,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最短。(3)7月中旬冻土从北部地区开始,9月—10月下旬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展,次年5月上旬—6月下旬自西南和东南地区向北部地区逐渐消失。(4)最大冻土深度呈现逐年减小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1988年,最大冻土深度在7—9月最浅,次年2—4月最深,10月—次年1月是最大冻土深度不断加深的过程,5—6月是最大冻土深度显著减小的时段,最大冻土深度最大值出现在西部偏南地区。(5)冻结持续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未来减小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10、8 a;...

期刊论文 2024-07-04

利用1985—2021年呼伦贝尔市15个国家气象站各层地温、第一冻土层下限、最大冻土深度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市冻土气候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重标极差(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研究表明:(1)0 cm地温、40 cm地温和80 cm地温都呈增加趋势,且0 cm地温增加趋势最显著,特别是0 cm地温最小值增大更加明显。(2)冻结持续日数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中部偏北海拔超过600 m山区持续时间最长,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最短。(3)7月中旬冻土从北部地区开始,9月—10月下旬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展,次年5月上旬—6月下旬自西南和东南地区向北部地区逐渐消失。(4)最大冻土深度呈现逐年减小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1988年,最大冻土深度在7—9月最浅,次年2—4月最深,10月—次年1月是最大冻土深度不断加深的过程,5—6月是最大冻土深度显著减小的时段,最大冻土深度最大值出现在西部偏南地区。(5)冻结持续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未来减小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10、8 a;...

期刊论文 2024-07-04

湖泊在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分析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对揭示高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解译1976—2021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获取纳木错和色林错湖泊水体面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湖泊水体面积及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温和降水量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木错和色林错湖泊面积总体均呈显著增长趋势(P <0.01),增幅分别为2.90%和36.30%,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发生突变,其中,纳木错湖泊面积变化波动较小(CV=1.64%),色林错湖泊面积波动幅度较大(CV=12.65%)。2.纳木错和色林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3.纳木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受降水与气温的共同影响;色林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气温增加引起的冰雪加速融化是色林错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相关结果为高寒地区湖泊演变机制的研究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3-09-04

湖泊在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分析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对揭示高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解译1976—2021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获取纳木错和色林错湖泊水体面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湖泊水体面积及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温和降水量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木错和色林错湖泊面积总体均呈显著增长趋势(P <0.01),增幅分别为2.90%和36.30%,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发生突变,其中,纳木错湖泊面积变化波动较小(CV=1.64%),色林错湖泊面积波动幅度较大(CV=12.65%)。2.纳木错和色林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3.纳木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受降水与气温的共同影响;色林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气温增加引起的冰雪加速融化是色林错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相关结果为高寒地区湖泊演变机制的研究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3-09-04

近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了江河源区产汇流和侵蚀输沙过程的变化,而冰冻圈要素的变化使得该过程更加复杂。采用突变检验与IHA-RVA分析了沱沱河1986—2017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程度,并基于PLS-PM结合其他环境因子对水沙通量的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沱沱河水沙通量于1998年突变后显著增加,整体改变度分别为71.2%和67.5%,为高度改变,表明气候变化对河源区水沙通量的影响不亚于人类活动对中下游的影响。(2)在气温与降水的驱动下,5~10月水沙通量显著增加,各月变化程度受到土壤、河道冻结程度以及植被变化的影响;年输沙量的变化由极端输沙事件的增加主导,降水量、冰川融水量和土壤解冻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3)寒区水沙过程受降水、冰川、土壤冻融及植被的综合影响,有待对其进一步研究以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与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 2023-09-01

近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了江河源区产汇流和侵蚀输沙过程的变化,而冰冻圈要素的变化使得该过程更加复杂。采用突变检验与IHA-RVA分析了沱沱河1986—2017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程度,并基于PLS-PM结合其他环境因子对水沙通量的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沱沱河水沙通量于1998年突变后显著增加,整体改变度分别为71.2%和67.5%,为高度改变,表明气候变化对河源区水沙通量的影响不亚于人类活动对中下游的影响。(2)在气温与降水的驱动下,5~10月水沙通量显著增加,各月变化程度受到土壤、河道冻结程度以及植被变化的影响;年输沙量的变化由极端输沙事件的增加主导,降水量、冰川融水量和土壤解冻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3)寒区水沙过程受降水、冰川、土壤冻融及植被的综合影响,有待对其进一步研究以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与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 2023-09-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