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9

共检索到 20

在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钻遇中国陆域第一例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通过对木里冻土区钻遇水合物区域(DK井区)第四纪沉积物及邻区湖相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开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发现DK井区浅地表沉积物中明显存在热解成因的可溶有机质,而邻区老人湖湖相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与区内烃源岩对比,热解成因的可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中侏罗世烃源岩,晚三叠世尕勒得寺组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结合该区水合物气源研究成果,DK井区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与形成水合物的烃类气体可能属于同源,侏罗纪、三叠纪烃源岩热演化生成的烃类能够沿断裂、砂岩裂隙等通道向上运移或渗漏至浅地表,其中甲烷、重烃气等轻质组分能够在稳定带内与地层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木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的来源解析能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论文 2020-08-17

第四纪冰期造成的海岸带栖息环境急剧变更对北半球生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该重大气候事件协同其它重要的地理和环境因素(海区间缺乏天然屏障、物种扩散能力、近岸多向的海流)使得海洋生物的时空演化模式与多样性分布复杂而多样。本项目以在亚洲-西北太平洋呈同域分布的四种马尾藻(羊栖采、鼠尾藻、海蒿子和匐枝马尾藻)为研究对象,运用进化遗传学、分子系统地理学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位模拟的多学科整合方法,目的在于:1)全面解析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马尾藻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模式与规律,结合分子、生态、地质和古环境数据,揭示它们自第四纪冰期以来的地理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2)探讨冰期、海流、生物学特性对马尾藻属地理分布的影响机制,推断一些潜在的冰期避难所,评估气候、环境和生物因子对海藻遗传多样性影响的协作关系。本项目既能丰富海洋生物进化地理学理论,又能为重要海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2014-01

中更新世是开展古人类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重要时段。我国北方季风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保存了大量中更新世时期的旧石器遗址,为研究该时期古人类迁徙演化及其环境原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对于我国北方该时期古人类遗址存在严重的年代和古环境等研究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一些重要早期人类演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本项目拟对我国北方不同的季风影响区的代表性中更新世旧石器遗址进行研究,建立其精确的年代标尺,通过沉积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等多指标的交叉研究,结合定量化手段,重建遗址区的气候-环境条件,明确古人类活动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关系,探讨我国北方中更新世季风环境变化对古人类迁徙演化的影响。本项目的实施,有望在早期人类生存演化模式以及人类演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4-01

湖泊是青藏高原地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水位和面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水位计。随着测年手段的发展,高原湖泊环境变化研究又掀起了一轮高潮。令戈错位于羌塘高原中东部,湖水主要依赖普若岗日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古湖岸线发育。令戈错地区的地质地貌调查很早就已开展,但仍缺乏约束湖泊演化、古水位变化的绝对年龄,特别是缺乏高水位的年代控制。本项目拟对青藏高原腹地的令戈错进行野外地貌调查和测量,查清该湖泊晚第四纪以来古水位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测年手段(OSL、CRN),对湖岸阶地、河流阶地、冰缘沙漠年代样品测定,建立令戈错晚第四纪以来湖泊水位变化的绝对年代,恢复湖泊古水位时空变化,探讨古气候对该地区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这将为第四纪湖泊地貌学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加深对青藏高原高湖面古气候的理解。

2014-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0条,2页